

1.
亦作“蹔”。
2.
須臾;短時間。
1.出自《說文·日部》暫,不久也。
2.出自《秦中吟·重賦》里胥迫我納,不許暫逡巡。
3.出自《圣武記》晝長夜暫,北極出地五十一度。
4.出自《且介亭雜文末編·死》不過設想中的做鬼的久暫,卻因其人的生前的貧富而不同。
5.出自《集韻?談韻》暫,須臾也。
3.
副詞。突然。
1.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廣詳死,睨其旁有一胡兒騎善馬,廣暫騰而上胡兒馬。
2.出自《與子儼等疏》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
3.出自《商調蝶戀花》詞兩意相歡朝又暮,爭奈郎鞭,暫指長安路。
4.
副詞。剛剛;剛才。
1.出自《后漢書·黃憲傳》友人勸其仕,憲亦不拒之。暫到京而還,竟無所就。
2.出自《和高仆射罷節度授少保分司喜游山水之作》暫辭八座罷雙旌,便作登山臨水行。
3.出自《西廂記諸宮調》恰俺與鶯鶯,鴛幃暫相守,被功名使人離缺。
5.
副詞。猶一旦;一經。
1.出自《后漢書·李固傳》間隙一開,則邪人動心;利競暫啟,則仁義道塞。
2.出自《柳腰輕》詞算何止傾國傾城,暫回眸萬人腸斷。
6.
副詞。暫且;暫時。
1.出自《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
2.出自《祭十二郎文》吾與汝具少年,以為雖暫相別,終當久相與處。
3.出自《四世同堂》﹝老劉﹞想教約翰明白,他們兩個根本不同,可是一時找不到話,所以只好暫不放走約翰。
7.
副詞。即,便。
1.出自《北史·藝術傳下·徐之才》之才醫術最高,偏被命召……帝(病)每發動,暫遣騎追之,針藥所加,應時必效。
2.出自《赴蘇州至常州答賈舍人》詩厭見簿書先眼合,喜逢杯酒暫眉開。
8.
通“漸”。欺詐。見《經義述聞·尚書上》。見《春秋左傳讀·婦人暫而免諸國》。
1.出自《書·盤庚中》乃有不吉不迪,顛越不恭,暫遇奸宄。
2.出自《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
9.
通“漸”。始,初。
1.出自《別賦》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風兮暫起。
1.形容國家﹑集團或組織分裂瓦解。
1.同"離析分崩"。
1.離開席位。
2.餞別的宴席。
1.見"離簁"。
1.見"離簁"。
2.見"離縱"。
1.見"離簁"。
1.猶離間。
1.遭遇憂患。《楚辭·天問》﹕"啟代益作后﹐卒然離衋﹐何啟惟憂﹐而能拘是達?"朱熹集注﹕"衋﹐一作孽﹐一作孽﹐并魚列反。離﹐遭也。衋﹐憂也。"一說為去除禍害。見清蔣驥《山帶閣注楚辭》卷三。
1.見"離間"。
1.離別時所奏樂曲。
2.箭離弓弦。比喻迅速。
比喻說話或做事偏離公認的準則。
1.猶言如日光之顯揚。
1.陷入羅網。
1.指國都之外的小城邑。
2.異鄉。
3.離別故鄉。
背井離鄉。
1.見"離鄉別土"。
1.見"離鄉背井"。
1.同"離鄉背井"。
1.遠離家鄉。
1.離城較遠的市集。《后漢書.劉玄傳》﹕"于是諸亡命馬武﹑王常﹑成丹等往從之﹔共攻離鄉聚﹐臧于緑林中﹐數月閑至七八千人。"李賢`﹕"離鄉聚謂諸鄉聚離散﹐去城郭遠者。大曰鄉﹐小曰聚。"一說地名。中華書局點校本校勘記﹕"離鄉聚。按﹕殿本《考證》萬承蒼謂離鄉聚地名﹐章懷注非。"
1.佛教語。謂離開色相。
1.佛教語。謂離開色相﹐泯除一切差別。
1.謂離心﹐不團結。
1.離宮的臺榭。
1.猶渙散。
1.方言。閑談。
①在車轅的前面或側面拉車這匹馬是~的。②〈方〉比喻幫助別人,替人出力。
1.見"拉后腿"。
1.方言。深夜不歸。
2.特指人力車工人夜間出車。
1.比喻四面包圍,逐步收縮的戰術。
①指不顧情面他辦事大公無私,對誰也能~來。②指露出不高興的表情他聽了這句話,立刻~來。
1.比喻把當權者趕下臺。
1.方言。過夏。
比喻從中撮合他倆交朋友是我拉的線。
1.象聲詞。崩塌聲。
2.指崩塌。
1.同"摧枯拉朽"。
一種民間文娛活動,在裝有凸透鏡的木箱中掛著各種畫片,表演者一面拉換畫片,一面說唱畫片的內容。觀眾從透鏡里可以看到放大的畫面。也叫拉大片。
1.比喻硬裝清高。
沒有條理;雜亂這篇文章寫得太~,使人不得要領ㄧ我拉拉雜雜談了這些,請大家指教。
1.摧折。
1.閑聊。
同‘拉呱兒’。
1.崩裂之聲。
1.猶躐等。邋,通"躐"。
1.猶獵獵。旗幟飄動的聲音。邋,通"獵"。
1.南宋紹興年間四川刻七史《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周書》﹑《齊書》,至元代版子大部凝漫漶,著錄家稱以舊板印成之書為"邋遢本"。七史版式半頁九行,每行十八字,故又稱為"九行邋遢本"。
1.方言。同"旮旯"。角落。
1.石聲。
〈方〉山上聳立的大巖石,多用于地名,如白石砬子(在黑龍江)。
①管樂器,上細下粗,最下端的口部向四周張開,可以擴大聲音。②有擴音作用的、喇叭筒狀的東西汽車~ㄧ無線電~(揚聲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