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嘆詞
〈書〉文言嘆詞,表示允諾或許可。
2.
名詞
(Yú)姓。
1.
“兪”的新字形。
2.
答應;允許。
1.出自《漢書·揚雄傳上》上猶謙讓而未俞也。
2.出自《全義縣復北門記》詢於群吏,吏葉厥謀;上於大府,大府以俞。邑人便焉。
3.出自《祭歐陽少師文》年始六十,懇辭冕黻,連章累歲,乃俞所乞。
4.出自《野獲編·禁衛·世錦衣掌衛印》上以二臣先人忠孝表著,特俞兵部之請。
3.
報答;答謝。
1.出自《漢書·禮樂志》星留俞,塞隕光,照紫幄,珠熉黃。
4.
安定。參見“俞然”。
1.出自《呂氏春秋·知分》古圣人不以感私傷神,俞然而以待耳。
5.
通“踰”。越過;超過。
1.出自《史記·蒙恬列傳》若知賢而俞弗立,則是不忠而惑主也。
6.
通“渝”。
1.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巴、俞、宋、蔡,淮南《于遮》,文成顛歌,族舉遞奏,金鼓迭起,鏗槍鐺?,洞心駭耳。
7.
通“愉”。參見“俞俞”。
1.出自《莊子·天道》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
2.出自《高士傳·姜岐贊》子平幼孤,俞俞守道。
3.出自《后湖》詩人人儻自為,我亦不庀徒,下俚得聞之,各各相俞俞。
4.出自《廣雅》云喜也。又音喻。
8.
姓。
1.出自《通志?氏族略五》俞氏,古有俞跗,善醫。漢有司徒掾俞連……望出漢東河間。
9.
表示感慨。
1.出自《晉書·夏侯湛傳》俞!予聞之,周之有至德,有婦人焉。
10.
表示應答和首肯,猶是、對。
1.出自《書·堯典》帝曰:“俞,予聞,如何?”
2.出自《漢書·揚雄傳下》揚子曰:“俞。若夫閎言崇議,幽微之涂,蓋難與覽者同也。”
3.出自《后漢書·桓榮傳》帝曰:“俞,往,女諧。”
4.出自《魏博節度觀察使沂國公先廟碑銘》帝曰:“俞哉!維汝忠孝。”
1.顫抖貌。
1.低而緩慢。
1.因血液中葡萄糖過低而引起的病癥。一般表現為饑餓﹑心悸﹑出汗﹑精神失常等癥狀,重者可發生驚厥﹑昏迷,甚至死亡。口服或靜脈注射葡萄糖可解除癥狀,但根治則須消除致病因素方可。
由多種原因引起血液中葡萄糖過低的一種綜合癥。表現為心悸、出汗、饑餓感,重者發生驚厥、昏迷。常因胰島素分泌過多,應用過量胰島素、d860等降糖藥物,腎性糖尿癥,劇烈運動,高熱后體內消耗過多等原因引起。臨床上多見于女性。口服或注射葡萄糖后即可緩解。
1.物理學上指較低的壓力。
2.較低的電壓,通常指二百五十伏特以下的電壓。
3.心臟舒張時血液對血管的壓力。也叫舒張壓。
在同一海拔高度的平面上,氣壓低于相鄰三面而高于另一面的區域。通常用等壓線來表示。在天氣圖上,低壓槽呈彎曲狀,一邊開口,開口邊氣壓較低。在北半球,低壓槽內空氣以逆時針方向流入,且有上升運動,其中水汽遇冷凝結,造成陰雨天氣。
1.象聲詞。形容門開合之聲。
2.謂聲音低而嘶啞。
1.低垂。亞,低壓。
2.謂不穩妥,不慎重。
3.低啞,聲音低而澀滯嘶啞。
1.猶低頭。頹喪貌。
2.猶低頭。謙遜貌;恭順貌。
3.猶低頭。阿諛奉承貌。
1.忽高忽低;時起時伏。卬,通"昂"。
2.指音節的高低。
3.形容世事盛衰﹑起伏。
1.高低起伏。
2.形容疾馳時上下顛簸之狀。
3.周旋。
1.彎腰。卑屈貌。
2.彎腰。敬服貌。
1.謂文辭收斂含蓄,不露鋒芒。
2.指聲音低沉而壓抑。
1.物理學名詞。發音體振動緩慢而頻率低的音。
2.音樂名詞。樂譜中低于基礎音的音。
1.低聲吟詠。
1.成色低的銀子。
1.低微而深沉。
1.低聲說話。
2.指低聲說的話。
1.猶低頭。
1.低頭折腰。指屈心順服。
1.徘徊,遲疑不前貌。
1.貼身的短衣,即襜褕。
1.見"羚羊觸藩"。
1.公羊產乳。喻不可能發生之事。
1.公羊角鉤在籬笆上。比喻進退兩難。
1.喻進退維谷。
1.同"慍羝"。
2.腋氣,狐臭。
1.堤。
1.堤和壩的總稱,亦泛指防水﹑攔水的建筑物。
1.防備。
1.堤壩和田界。
1.堤防河川。
一般指軍隊中相當于營到班一級的組織。
1.猶分割。
1.部分。
2.猶言成分。
3.程度;地步。
4.猶言地位。
1.分別治理。
2.利用手段使國家﹑民族或宗教等產生分裂,然后對其進行控制和統治。
①一個個地發給~慰問品。②分派(人員到工作崗位)。
1.輪流。
2.指輪值。
1.古代帝王分封自己的子弟,作為王朝的屏藩◇亦稱官吏出守地方為分藩。
1.猶紛紛。
2.猶言分頭。
1.唐皇族及大官的世系以房劃分。用始祖的官名﹑爵名或封號稱其房,長次之間并有大房﹑小房,第二房,第三房等分別。
2.清代科舉考試,南闈和北闈的同考官都分為十八房,分住東西經房,負有分房閱卷之責,故稱。
3.分配房屋。
1.亦作"分身減口"。
2.舊時荒年,為減輕家庭負擔,維持生計,人口多者每使部分外出逃荒,謂分房減口或分身減口。
1.語本《藝文類聚》卷四三《古東飛伯勞歌》"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后因稱離別為分飛。
1.紛紛。
1.怨恨。分,通"忿"。《呂氏春秋·慎大》"桀為無道,暴戾頑貪,天下顫恐而患之。言者不同,紛紛分分,其情難得。"高誘注"分分,恐恨也。"俞樾《諸子平議·呂氏春秋二》"分分,當作忿忿。"一說此"分"假為"混","混混",亦殽亂義。見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慎大》。
1.謂神仙把風分為兩個方向。
2.借指分離。
3.謂無定向的風。
1.分地以封諸侯。
2.一群蜜蜂中產生新蜂王時,舊蜂王帶領一部分職蜂另筑新巢,謂之分封。
1.中國古代帝王分封諸侯的制度。周滅商和東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為諸侯,以為藩屏。諸侯的君位世襲,在其國內擁有統治權,但對天子有定期朝貢和提供軍賦﹑力役等義務。戰國時,各國仍多分封侯君,但侯君已多不掌握封地的政權和軍權,而且封地褊小,多不世襲。秦始皇統一全國,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初又兼采之。七國之亂平定之后,封國的官吏全由中央任免,諸侯只征收租稅,封國名存實亡。魏晉以后,歷代王朝也還有分封制,其性質不全相同。
1.順服。
1.猶剖符。謂帝王封官授爵,分與符節的一半作為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