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鳙魚,體側扁,鱗細,頭大,眼睛靠近頭的下部,背部暗黑色。生活在淡水中,是重要的食用魚。也叫胖頭魚。
1.
亦作“鰫”。
2.
魚名。亦名花鰱、黑鰱。魚綱鯉科。體側扁而較高,頭很大,眼睛靠近頭的下部。身體暗黑色,鱗細而密,背面具不規則小黑斑。生活在淡水中,是重要的食用魚之一。
1.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鰅鳙鰬魠。
2.出自《本草綱目·鱗三·鳙魚》〔一名〕鰍魚。此魚中之下品,蓋魚之庸常以供饈食者,故曰鳙、曰鰍。
3.出自《清稗類鈔·動物·鳙》鳙,產于江湖,似鰱而黑,頭甚大。俗呼黑鰱,又稱鰱胖頭。可食。
3.
海鳙。
1.出自《南齊書·張融傳》則何?鳙??,????????,哄日吐霞,吞河漱月。
2.出自《閩中海錯疏·鱗下》鳙,雌生卵,雄吞之成魚,青色無鱗,一名松魚。
4.
古代傳說中的一種怪魚。參見“鱅鱅”。
1.出自《楚辭·大招》鰅鳙短狐,王虺騫只。
1.忠厚誠篤。
1.反復丁寧貌。
1.諄厚篤實。
1.見"諄復"。
1.教誨不倦。
1.方言。找茬兒。故意挑別人的小毛病。
1.捕人。
1.抓壯丁。舊稱強行抓青壯年男子去當兵。
自動抓取和卸出散料的一種吊具。由專用絞車驅動的兩根鋼絲繩和顎板組成。一根鋼絲繩控制抓斗的升降,另一根控制顎板的開合。廣泛用于機械化作業。
1.亦作"抓耳搔腮"。
2.形容焦急﹑苦悶,生氣時想不出辦法的樣子。
3.形容高興得不知怎么辦才好的樣子。
1.見"抓耳撓腮"。
維吾爾、烏孜別克等族的傳統飯食。流行于新疆等地。用大米、羊肉、羊油或青油、胡蘿卜、洋蔥、葡萄干等,經炸、炒、煮、燜等工序制成的甜味飯。進餐時,盛入盤內,大家圍坐抓食,故稱。
1.亦作"抓夫"。
2.舊軍隊強迫老百姓充當夫役。
1.捆扎;扎縛。
1.戲曲中的丑角或相聲﹑評書等曲藝演員在表演時,即景生情地臨時編出臺詞來逗觀眾發笑。
1.擠時間,抽空。
1.見"抓乖弄俏"。
1.耍聰明,賣弄乖巧。
1.舊時由親友若干人組會儲金的一種方式。用抓閹或用骰子搖點來分配得會的先后,故稱。有一定的會金和日期,其金額視會的大小而定。參閱李家瑞《北平風俗類征.宴集》。
1.黃鼠狼的俗稱。
1.舊時指頭發上攏,綰在頭頂上或兩旁的一種發式。形如握拳,表示未婚女子的身份。
1.搶先討好。
1.遇事搶先賣弄乖巧。
1.遇事搶先逞強。
1.謂頭巾兩邊扎成角兒。
2.指兒童頭上挽的兩個小發髻。
1.緊緊地把握住,不放松。
1.每人從預先做好記號的紙卷或紙團中摸取一個,以決定誰該得什么或做什么。
舉重運動比賽方式之一。運動員以連續動作用兩手將杠鈴從地上貼身向上提起至胸前,借慣性繼續上升時,用箭步或下蹲式迅速下蹲,使身體處于杠鈴下,兩臂伸直支撐杠鈴,兩腿收回站立在一橫線上。
1.抓拿;搶奪。
1.牽扯。
1.即笊籬。用竹蔑﹑柳條﹑鐵絲之類編成的一種杓形用具,能漏水,用來在水中撈東西。亦用以喻漏洞。
1.比喻只顧小的而丟了大的。
1.捉摸,猜測。
1.以手取物。
1.辦法。
1.用指甲或輕或重地抓搔。
2.抓取,獲得。
3.喻指做事﹑干活。
4.比喻憑借,依靠。
1.掙錢。
1.比喻感情破裂﹐公開爭吵。
1.見"抓破臉皮"。
1.見"抓破臉皮"。
1.掌權。
1.小兒游戲之一。拋抓石子以賭勝負。
1.形容慌張的樣子。
1.謂忙亂著急,不知所措。
1.取用,花費。
1.形容心里焦急得難受。
1.尋找。
1.中藥店店員按照藥方配藥。
2.拿著藥方到中藥店買藥。
1.扎縛;扎束。
1.束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