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傻;無知;癡愚。
1.
老實;癡愚。參見“蚩蚩”。
1.出自《秋胡行》存亡有命,慮之為蚩。
2.出自《后漢書·劉盆子傳》兒大黠,宗室無蚩者。
3.出自《燕下鄉睉錄》任葵尊通政督學奉天,革生童納金之陋習。上知之,戲示百官曰:“是蚩者,乃不識錢。”
2.
見“蚩眩”。欺惑;欺侮。
1.出自《文選·張衡〈西京賦〉》爾乃商賈百族,裨販夫婦,鬻良雜苦,蚩眩邊鄙。
2.出自《中國通史簡編》“鬻良雜苦,蚩眩邊鄙”,這是說商販對鄉村人偏遠地方人詐偽取利。
3.
見“蚩蚩”。敦厚貌。一說,無知貌。
1.出自《詩·衛風·氓》氓之蚩蚩,抱布貿絲。
2.出自《君者以百姓為天賦》徒觀乎浩浩玄穹,蚩蚩黔首。
3.出自《聊齋志異·張誠》翁輟泣愕然,不能喜,亦不能悲,蚩蚩以立。
4.
海獸名。參見“蚩尾”、“蚩吻”。
1.出自《疑耀·蚩尾誤作鴟》蚩蓋海獸之名,水之精也,可以厭火,今作鴟,殊誤。
5.
象聲詞。參見“蚩然”“蚩蚩”。
1.出自《聊齋志異·汪士秀》汪技癢,極力踏去,覺異常輕軟。踏猛似破,騰尋丈;中有漏光,下射如虹,蚩然疾落。
2.出自《先妣事略》紓適家橫山,距江三里,飛彈蚩然,日夜從屋上過。
3.出自《速寫一》這是一個擦得耀眼的紫銅質的大家伙,雖然關著嘴,可是那轉柄的節縫中卻蚩蚩地飛迸出兩道銀線一樣的細水,斜射上去約有半尺高。
6.
通“嗤”。嘲笑;譏笑。”參見“蚩笑”、“蚩薄”。
1.出自《后漢書·明帝紀》自今若有過稱虛譽,尚書皆宜抑而不省,示不為諂子蚩也。
2.出自《抱樸子·刺驕》而茅蓬不能動萬鈞之鏗鏘,侏儒不能看重仞之弘麗,因而蚩之,謂為凡憒。
3.出自《新唐書·宋慶禮傳》性甘勞苦,然好興作,濱塞掘阱植兵,以邀虜徑,議者蚩其不切事。
4.出自《資治通鑒·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初,茂(卓茂)到縣,有所廢置,吏民笑之,鄰城聞者皆蚩其不能。
7.
通“媸”。丑陋;丑惡。參見“蚩妍”。
1.出自《文心雕龍·指瑕》近代辭人,率多猜忌,至乃比語求蚩,反音取瑕,雖不屑於古,而有擇於今焉。
2.出自《何卜賦》有天下之是非,有仁人之是非,在此為美兮,在彼為蚩。
8.
姓。相傳為蚩尤之后。見《通志·氏族四》。
1.謂以巫術祈禱鬼神除災降福,或致災禍于人,或降伏某物。
1.太陰所居之辰。古人認為此日行事,將得惡果。
1.厭煩﹑不滿的臉色。
1.壓死。
2.指鎮壓。
3.消除。
1.供佩帶的一種物品,形似鑄幣,正面鑄有各種吉祥語。舊俗認為可以壓伏邪魅,故稱"壓勝錢"。參閱宋洪遵《泉志》十五﹑王黼《宣和博古圖錄》。
也稱神經性厭食癥”。心理障礙之一。表現為長期過分節食導致食欲缺乏,體重明顯減少,嚴重者可導致極端營養不良,甚至危及生命。多見于少女。治療可用精神療法和行為療法等。
消極悲觀,不愿意再活下去困苦和折磨使她產生厭世的念頭。
對世界的未來和社會、人生前途喪失信心的態度和觀點。認為世界虛幻如夢,有苦無樂,因而感到悲觀絕望,甚至認為生不如死,以求解脫。
1.厭倦于事。
1.方言。泛酸水。
1.充分聽取。參見"厭聞飫聽"。
2.不愿聽。
1.令人憎惡之物。
①茂盛的樣子厭厭其苗。②(yān yān)安靜的樣子厭厭夜飲。③(yānyān)微弱的樣子列星皆失色,厭厭如滅。
1.合宜。
1.潮濕。
1.見"厭?"。
1.厭當。
1.吃飽;吃膩。
2.滿足。
1.厭惡。
1.后﹑妃﹑公主所乘的車。因以翟羽為蔽,故稱。翟,雉。
1.滿足。
1.善美明達。亦指善美明達之士。
1.賢人;才士。
1.賢智之士。
1.謂幾案面南,人坐硯北。指從事著作。
1.硯水凍成的冰。
1.可作硯臺的石料。
1.硯端貯水處。凹陷如槽,故名。
1.撰擬草稿。作文需用筆硯,故云。
1.蟾蜍形的硯滴。置水其中,則自蟾蜍口滴水入硯。宋何薳《春渚紀聞.銅蟾自滴》"古銅蟾蜍,章申公研滴也。每注水滿中,置蜍研仄,不假人力而蜍口出泡,泡殞則滴水入研。"
1.凹形的硯。亦指硯端貯水處。
2.洗硯的水池。
1.滴水入硯的文具。也稱水注。
1.用以放置硯臺的木格。
1.指依靠筆墨維持生計。
1.即硯臺。
1.指從事文書工作的人。
1.硯旁障塵的小屏風。多用玉﹑石﹑漆木制成。
1.可作硯臺的美石。
1.硯臺的一種。利用山形之石,中鑿為硯,硯附于山,故名。
1.可作硯臺的石頭。
2.指硯臺。
1.硯池中用以磨墨的水。
1.磨墨的文具。
1.即硯臺。
2.以硯喻田。謂靠筆墨維持生計。
1.即瓦硯。舊常取古宮殿之瓦為硯,故名◇為硯的通稱。唐李咸用有《謝友生遺端溪硯瓦》詩。
1.南唐掌造硯的官署。
1.南唐官名。掌造硯。
1.硯臺與坐席。借指學習。
2.借指讀書寫作或執教之處。
1.藏硯臺的匣子。
1.春秋時晉趙簡子的墳,形如硯,故名。
1.對遭喪事者表示慰問的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