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窔”。
2.
室中東南隅。
1.出自《儀禮·既夕禮》比奠,舉席埽室,聚諸窔,布席如初。
2.出自《荀子·非十二子》奧窔之閑,簟席之上,斂然圣王之文章具焉,佛然平世之俗起焉。
3.出自《右臺仙館筆記》〔鄉(xiāng)民〕至一飯店,餒甚,飲焉。探手於橐取錢,覺其中蠕蠕然動,視之,則所拾白金悉化為蝌蚪矣。大驚,棄之窔間。歸與妻孥輩言其異。
3.
復室。參見“穾廈”。
1.出自《楚辭·招魂》冬有穾廈,夏室寒些。
4.
幽深。
1.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夷嵏筑堂,累臺增成,巖穾洞房。
2.出自《文選·揚雄〈甘泉賦〉》雷郁律於巖窔兮,電儵忽于墻藩。
3.出自《圣武記》高黎貢山,西南第一穹嶺也。鳥道窔箐,曲通一騎。
5.
比喻高深的境界。參見“穾奧”。
1.出自《最錄歸心篇》詞氣夷易,略說法要,引人易入也,而不入于窔。
6.
象聲詞。形容風入深谷發(fā)出的聲音。
1.出自《莊子·齊物論》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叫者,號者,穾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
1.梨的一個品種。果實卵圓形,皮薄而光滑,淡黃色,有棕色斑點,味甜,脆而多汁。
1.即鴨舋。
1.孵出不久的小鴨。身上有淡黃色的氄毛,故稱。
1.詈詞。宋時浙人忌諱鴨字﹐罵人鴨黃兒﹐如同罵人王八蛋。
1.食品名。
1.銀杏樹的別名。樹葉似鴨掌狀,故稱。
2.指銀杏的果實。
3.即鴨腳葵。
1.菜羹名。用鴨腳葵的花制成,故稱。
1.植物名。菜的一種。
1.銀杏的別稱。
1.見"鴨爐"。
1.亦作"鴨壚"。
2.古代熏爐名。形制多作鴨狀,故名。
1.見"鴨緑"。
1.見"鴨綠江"。
1.見"鴨緑水"。
1.中朝兩國界河。源出吉林東南中朝邊境的白頭山,西南流到遼寧丹東以下入黃海。長795公里。支流有長津江﹑渾江等。流域面積有6.37萬平方公里。流量和水力資源豐富,冰期長約四個月。色若鴨頭綠,故稱。
1.亦作"鴨淥"。指鴨綠江。
2.喻水色如鴨頭濃綠。
1.亦作"鴨淥水"。
2.即鴨綠江。
1.鴨蛋。
1.多年生草本植物。為優(yōu)良牧草。莖直立,葉子扁平,花小,綠色或略帶紫色,種子黃褐色。
1.指清康熙年間臺灣農(nóng)民起義領袖朱一貴。朱原為福建長泰人。明亡后遷居臺灣。以養(yǎng)鴨為業(yè)。因知府王珍貪污殘暴,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夏率眾起義﹐曾占領全臺。
2.指鴨母船。參見"鴨母船"。
1.前狹后廣的漕篷船。
1.發(fā)型的一種。其腦后部分狀如鴨尾,故稱。
1.即鴉青鈔。元代印制的鴉青色紙幣。
1.加工過的氄毛,有很強的保溫能力。可用以填塞枕頭或作棉襖﹑被褥的內胎等。
1.一種小船。
1.鴨的舌頭。可作菜肴。
2.指鴨舌帽前部突出的月牙形帽檐。
3.指鴨舌草。
1.地膚的別稱。一年生草本植物。生水田,高尺許,葉心臟形或卵形,似鴨舌。夏秋開花﹐色濃青,可供觀賞。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五.地膚》。
1.帽子的一種。帽頂前部有突出的月牙形帽檐,狀如鴨舌,故稱。
1.方言。鴨屎。丟臉;不光彩。矢,通"屎"。
1.方言。丟臉;不光彩。
無水平尾翼,而在機翼前方機身上裝有水平小翼面(稱前翼)的飛機。前翼產(chǎn)生升力,因而機翼(主翼)面積可減少。大迎角飛行時,氣流分離總是首先在前翼上產(chǎn)生,機頭自動下沉,減小飛機迎角,因而可減少飛機陷入尾旋的危險;但著陸時會增加前輪與地面的撞擊。設計時應安排好前翼與主翼的相互位置,以避免氣動干擾。新型殲擊機基本上都采用鴨式布局。
1.即鴨舌帽。
1.《漢武帝內傳》"﹝侍女﹞以玉盤盛仙桃七顆﹐大如鴨卵,形圓青色,以呈王母。母以四顆與帝,三顆自食。桃味甘美﹐口有盈味﹐帝食輒收其核。王母問帝﹐帝曰'欲種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實,中夏地薄,種之不生。'帝乃止。"后因以"鴨桃"指仙桃。
1.白鴨糞。
1.鴨頭色綠,形容水色。
1.綠色水波。
1.一種船頭如鴨頭形的大船,故稱。
1.猶言鴨頭綠。春,春色,綠色。
1.綠色。
2.硯石名。唐臨洮郡洮河﹐產(chǎn)洮硯﹐溫潤而色綠﹐故稱。
3.詞牌名。
1.即鴨頭綠。
1.書帖名。晉王獻之書。
1.古代鴨形熏爐的爐心。
1.亦作"鴨"。
2.鴨肉羹。
1.鴨的足掌。剝去外皮,肉可制肴。
2.即鴨腳葵。
1.鴨群。
1.一年生草本植物。葉子披針形,花藍色,結蒴果。莖下部常匍匐地上,節(jié)上生根。多生陰濕之地。全草可作豬飼料,也用作清熱解毒藥。
1.穇子的異稱。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谷二.穇子》。
1.鴨蛋。
2.家鴨。
3.指腳。俗稱腳為腳丫子,省作丫子,故亦以鴨子相稱。
1.水名。在今河南省。
1.文具名。制圖時用來畫墨線。筆頭由兩片弧形的金屬片合成,略呈鴨嘴形。兩片間的空隙可貯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