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書〉鄉學名(舊時稱府學為郡庠,縣學為邑庠)。
1.
古代的學校,特指鄉學。
1.出自《禮記·學記》黨有庠。
2.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
3.出自《儒林外史》這是我們集上在庠的梅相公。
2.
教養;教導。
1.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2.出自《經義述聞·通說上》“養、射”庠訓為養,序訓為射,皆教導之名,其義本相近也。
3.
通“詳”。安詳。參見“庠序”。
1.出自《因果經》無苦無惱,安庠而起。
1.猶言男女。丁男無妻者謂夫﹐有妻者謂家。
2.丈夫的家﹐婆家。
1.服役的工匠。
1.夫役。
1.《文選》"思夫君兮太息。"劉良注"夫君謂靈神﹐以喻君也。"后遂以"夫君"指君王。
2.稱友人。
3.妻子稱丈夫。
1.猶功課。指每日的工程進度。
1.見"夫蘺"。
1.亦作"夫離"。
2.草名。多年生草本。夏日開黃褐色小花。生于沼澤淺水之處﹐秋日采其莖以織席﹐故俗名席子草。
1.腳夫。
1.役夫與車馬等。清代官員陣亡及在任在差病故者﹐均給夫馬費﹐專供其雇夫役和車馬之用。
1.男人﹐丈夫。
1.即扶南﹐中南半島古國。位今柬埔寨。
1.夫人娘子。
2.苗族稱妻。
1.飼馬之夫役。
丈夫和妻子結發~。
1.《法苑珠林》卷六五有人耕田﹐被蛇咬而死﹐其婦對人曰"譬如飛鳥﹐暮宿高樹﹐同止共宿﹐伺明早起﹐各自飛去﹐行求飲食﹐有緣即合﹐無緣即離﹐我等夫婦﹐亦復如是。"后以"夫妻本是同林鳥"比喻夫妻離合輕易。
1.一種小漁船﹐因船戶全家生活其上﹐故稱。
由夫妻兩人經營的、一般不用店員的小店。
1.謂夫妻之間的爭吵易于和解。
1.見"夫妻無隔宿之仇"。
指封建社會丈夫支配妻子的權力。
1.見"夫襶"。
古代諸侯的妻子稱夫人,明清時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人,后來用來尊稱一般人的妻子。現在多用于外交場合。
1.故址在湖北襄陽西北。東晉太元初﹐前秦苻丕圍攻襄陽城﹐守將朱序之母韓氏聞秦兵將至﹐自登城巡行﹐至西北角﹐以為不固﹐遂率百馀婢及城中女丁筑斜城于其內。及秦兵來攻﹐西北角果潰。晉兵移守新城﹐苻丕乃還。襄陽人民為紀念她的功勞﹐遂稱此新城為夫人城。見《晉書.朱序傳》。
2.指范夫人城。
1.宋周輝《清波雜志》卷三"蔡卞之妻王夫人﹐頗知書﹐能詩詞。蔡每有國事﹐先謀之于床笫﹐然后宣之于廟堂……蔡拜右相﹐家宴張樂﹐伶人揚言曰'右丞今日大拜﹐都是夫人裙帶。'譏其官職自妻而致。"按﹐蔡卞妻乃王安石之女﹐故譏其因妻之關系而得官◇俗稱因妻之關系而得的官職為"裙帶官"。
1.《儀禮.喪服》"夫尊于朝﹐妻貴于室矣。"古代婦女無爵﹐嫁而從夫﹐故云◇以"夫榮妻貴"指丈夫榮顯﹐則妻子隨之尊貴。
1.芙蓉∩花的別名。
1.指丈夫。
1.一夫受田百畝所出之租稅。
1.一夫所納之粟。
1.古人用于日下取火的凹形銅鏡。古人置鏡于日下﹐則光聚于弧心﹐久而溫度升高﹐承之以艾﹐則火生。因其取火于陽光﹐故亦名陽燧。
1.古代有計口受田制度。一夫所受之田﹐謂之夫田。
2.指計口受田制度。
1.夫役的頭目。
1.舊時稱秦漢時刑徒中服勞役的人。
1.謂古代井田制﹐百畝為"夫"﹐三夫為"屋"。一屋三夫互相擔保﹐以繳納賦稅。
1.即薹草。多年生草本。根莖硬而扁平﹐葉呈帶狀﹐夏季抽穗開花。自生于原野沼澤之地。莖葉可編織蓑笠等。
1.亦作"夫婿"。
2.丈夫。
1.見"夫壻"。
1.拉弓發箭聲。
1.宗詞中所祭祀的神主。
1.象聲詞。
1.灰塵揚起貌。
1.四散奔逃。
1.聚合重疊貌。
1.猶合兵。迸,通"并"。
1.坼裂;開裂。
1.奔竄;逃竄。
1.方言。繃脆,很脆。
1.落地。
2.破土。
1.指濺落的雨點。
1.爆裂,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