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婾”的新字形。
2.
茍且;怠惰。
1.出自《楚辭·九辯》食不媮而為飽兮,衣不茍而為溫。
2.出自《新書·禮容語下》且吾聞之,主民者不可以媮,媮必死。
3.出自《雜詩》烈士多悲心,小人媮自閑。
4.出自《試館職策題》今朝廷欲師仁祖之忠厚,而患百官有司不舉其職,或至於媮。
3.
鄙薄,輕視。
1.出自《左傳·襄公三十年》晉未可媮也……其朝多君子,其庸可媮乎!
4.
澆薄。
1.出自《上孝宗皇帝札子》廉恥日闕,名實日喪,風俗日壞而不可救……故期之以功名而志愈惰,激之以志節而俗愈媮。
2.出自《兵部尚書李公神道碑》世之衰也,士皆好圓而惡方……風俗日以媮,子弟日以壞。
1.求實;符合實際。
1.按其名而求其實。
1.求取官位,要求出仕。
1.職責;職務。
1.謂降級授予官職。
1.問罪的書信。
1.責備數說。
1.責備數說。
1.謂下屬有罪,要處分統帥。
1.催繳賦稅。
1.古代統治者以要少數民族贖罪為名,勒索錢財。
1.責怪抱怨。
2.要求和期望。
1.責備;詰責究問。
1.求取利息。
1.降職調用。
1.督責臣下。
1.責備和不滿。
1.限期。
1.求取成效,取得成效。
1.信任。
1.批評并處治。
1.追究訊問。
1.拘押審訊。
1.責備,問罪。
1.強行索要。
1.讀書時摘記的要點﹑心得或隨筆記事。
1.纏足。
1.卷起褲腳和衣袖。
1.傳說中的鬼神名。
1.一種穿著輕便的緊身衣服。
1.虛晃一槍。喻欺騙行徑。
2.喻商業上買空賣空的投機活動。
1.形容說話口齒不清。
1.謂永不出嫁,老死娘家。
1.迅速撲下。
1.捉迷藏。
1.捉迷藏。
1.游泳時頭朝下迅速鉆到水里。
1.方言§纓槍。
根據設計圖案的效果,用線或繩子以各種方式綁扎布料或衣片,放入染液中,綁扎處因染料無法滲入而形成自然特殊圖案的一種印花方法。也可將成形的服裝直接扎染。分串扎和撮扎兩種方式。前者圖案猶如露珠點點、文靜典雅,后者圖案色彩對比強烈、活潑清新。一般可用來做較為寬松服裝、圍巾等。多選用絲綢面料。
1.蒙語。法令;法典。
1.堵塞。
1.張開;伸張。
1.扎起,束起。
在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尼色日山下。1447年建。是班禪四世以后歷世班禪舉行宗教和政治活動的中心。建筑依山傍水,金頂碧瓦,雄偉壯麗。全寺分脫桑林、夏孜、吉康、阿巴四個扎倉(經學院)。有殿堂數十處。彌勒殿內供有262米高的坐式彌勒佛銅像,為世界罕見大銅像。有歷代班禪靈塔,塔身包裹銀皮,鑲嵌各色寶石,燦爛輝煌。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①結實;堅實身體扎實|基礎扎實。②踏實工作扎實|心里不扎實。
1.謂飛鳥歸巢。
2.比喻躲在家里,不思有所作為。
1.方言。謂濃霧凝聚未散。
1.刺心。謂可恨,痛心。
1.指扎在長袍或棉衣外面的帶子。
1.女真語。侍從,侍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