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平安;安寧。
2.
副詞
最;極。
3.
副詞
〈書〉太;過甚。
4.
名詞
(Tài)姓。
5.
名詞
(Tài)指泰國。
6.
形容詞
〈書〉善;好。
7.
見“泰山”。山名,五岳中的東岳,在山東省中部。轉稱岳父。
1.
“冭”的今字。“夳”的今字。
2.
安舒;安寧。
1.出自《論語·子路》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2.出自《庭誥文》必使陵侮不作,懸企不萌,所謂賢鄙處宜,華野同泰。
3.
好,美好。
1.出自《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
2.出自《三國志·吳志·孫皓傳》陳事勢利害,以申喻皓
4.
寬裕。
1.出自《荀子·議兵》凡慮事欲孰,而用財欲泰。
2.出自《中西紀事·申明煙禁》必使水師皆為我用,不為夷用,則養兵籌餉,不得不增;船炮用財,不得不泰。
5.
驕縱。
1.出自《國語·晉語八》及桓子驕泰奢侈,貪欲無藝……宜及於難,而賴武之德,以沒其身。
2.出自《論語·子罕》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
3.出自《非〈國語〉上·虢夢》虢,小國也而泰,以招大國之怒。
6.
奢侈。
1.出自《國語·晉語八》夫卻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軍,恃其富寵,以泰于國。
2.出自《金華縣君曾氏墓志銘》於是時,夫人兄魯公公亮實為宰相當國,然夫人處里舍彌約,未嘗以為泰。
3.出自《聊齋志異·賈奉雉》學者立言,貴乎不朽,即味列八珍,當使天下不以為泰耳。
7.
大。
1.出自《書·泰誓上》泰誓
2.出自《春秋繁露·山川頌》小其上,泰其下,久長安,后世無有去就,儼然獨處,惟山之意。
8.
太;過甚。
1.出自《詩·小雅·巧言》昊天已威,予慎無罪;昊天泰憮,予慎無辜。
2.出自《孟子·滕文公下》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於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子以為泰乎?
3.出自《漢書·孔光傳》霸為人謙退,不好權勢,常稱爵位泰過,何德以堪之!
4.出自《中華民國解》夫子本楚之良家,而云楚為非種,以憂勞主父效忠穹廬故,遂不憚污辱其鄉人,慮大義滅親之泰過也。
9.
極。參見“泰古”。
1.出自《淮南子·原道訓》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於中央。
2.出自《文選·班固〈東都賦〉》《韶》《武》備,泰古畢。
10.
卦名。《周易》六十四卦之一。乾下坤上,為上下交通之象。
1.出自《易·泰》《象》曰:天地交,泰。
2.出自《履齋示兒編·雜記·卦配十二月》三陽而三陰則為正月,其卦為泰。
11.
古代酒器名。
1.出自《禮記·明堂位》泰,有虞氏之尊也。
12.
山名。參見“泰山”。
1.出自《詩·魯頌·??宮》泰山巖巖,魯邦所詹。
2.出自《水經注·禹貢山水澤地所在》泰山為東岳,在泰山博縣西北。岱宗也,王者封禪于其山,示增高也,有金策玉檢之事焉。
3.出自《登泰山》詩曉登泰山道,行行入煙霏。
4.出自《日出》登泰山看日出,這是從幼小時起,就對我富有魅力的一件事。
13.
州名。遼置。治所在樂康(今吉林省洮安縣東)。金大定二十五年廢。承安二年復置,移治長春(今吉林省乾安縣北),轄境擴至今洮兒河下游地區,為當時邊防重地。金末廢。參閱《金史·地理志上》。
1.出自《金史·地理志上》泰州,德昌軍節度使。遼時本契丹二十部族牧地,海陵正隆間,置德昌軍,隸上京,大定二十五年罷之。承安三年復置于長春縣,以舊泰州為金安縣。
14.
通達;通暢。
1.出自《易·序卦》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
2.出自《漢書·劉向傳》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小人道消,則政日治,故為泰。泰者,通而治也。
3.出自《辛未會試程策》夫泰之時,和氣洽而理道昌,一有壅閼,不足為泰。
15.
州名。五代南唐置。治所在海寧縣(今泰州市)。轄境相當今江蘇省泰州市、泰縣、如皋、泰興、興化等縣地。元改泰州路總管府,后復原名。明清沿置。參閱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江南五·泰州》。
1.出自《讀史方輿紀要·江南五·泰州》東晉安帝分廣陵立海陵郡,宋以后因之,隋初郡廢,仍屬揚州……南唐昇元初,改置泰州,宋因之。元置泰州路,后改為州,屬揚州路。明初仍為州,以州治海陵縣省入。
1.古衛地。指濮水之濱。春秋時濮上以侈靡之樂聞名于世,男女亦多于此處幽會,故后用以指代侈靡淫亂的音樂﹑風俗的流行地。
1.春秋衛地崇尚豪俠剛武,濮水在衛,故后以"濮上風"代稱尚武之風。
在河南省東北部,南臨黃河,鄰接山東省。1983年設市。人口4228萬(1995年)。富產石油,為新興的石油工業城市。古跡有宋真宗回鑾碑、明中心閣、戚城等。
1.宋仁宗無嗣,死后以濮安懿王允讓之子趙曙繼位,是為宋英宗。即位次年(治平二年),詔議崇奉生父濮王典禮。侍御史呂誨﹑范純仁﹑呂大防及司馬光等力主稱仁宗為皇考,濮王為皇伯,而中書韓琦﹑歐陽修等則主張稱濮王為皇考。英宗因立濮王園陵,貶呂誨﹑呂大防﹑范純仁三人出外。舊史稱之為"濮議"◇亦借指朝中的爭議。
1.竹名。
1.群聚貌。
1.即蕊珠宮。道教傳說天上上清宮有蕊珠宮,系神仙所居。
1.簡陋狹小。
1.質樸鄙野。有時用為謙詞。
1.樸實忠誠。
1.擊撻。
1.質樸淳厚。
1.質樸而不文飾之辭。
1.樸實恬淡。
窄長有短柄的刀,雙手使用。
窄長有短柄的刀,雙手使用。
1.不鋒利。
2.質樸,不敏捷。
1.樸實憨厚。
1.樸實鯁直。
1.樸素而有古風。
1.樸實厚道。
1.擊殺。
1.質樸簡單。
在不同光亮的環境中,人眼對不同光波的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如在明視覺條件下,人眼對波長550~560納米的光最敏感,但在暗視覺條件下,人眼對500~510納米的光最敏感。這種現象最早由捷克斯洛伐克學者樸金野發現,故稱。
1.樸實而謹慎。
1.謂順乎自然而無所作為。
2.質樸文靜。
1.柞木椽子。《淮南子·精神訓》"今高臺層榭,人之所麗也,而堯樸桷不斫,素題不枅。"高誘注"樸,采也;桷,椽也。"采,同"棌"。一說,樸為"樣"之形誤,高注當訓"樣"為采。見清王念孫《讀書雜志·淮南內篇七》"樸桷"。
1.謂專心盡力。
1.樸實儉約。
1.樸實練達。
1.簡陋;質樸無華。
2.質樸鄙陋。亦用為謙詞。
3.粗獷丑陋。
1.樸實魯鈍。有時用為自稱謙詞。
1.質樸坦率。
1.樸實厚重。
2.渾樸而華美。
1.質樸厚重。
1.質樸而不善言詞。有時用為謙詞。
1.大牛。
2.種牛。
1.老成的人。
1.樸陋而淺薄。
2.謂樸實。
1.本謂純真之道分離變異◇亦謂淳樸之風消散。語本《老子》"樸散為器。"王弼注"樸,真也。真散則百行出,殊類生,若器也。"
1.質樸而豐富。
質樸誠實樸實無華。
1.樸實厚重之人。
1.質樸實在而不浮華。
1.見"樸疏"。
用某種或某幾種具體物質形態來解釋世界的本原的哲學學說。一般指古代唯物主義。唯物主義哲學的最初歷史階段。如中國古代用五行”(金、木、水、火、土)或氣(陰陽、元氣、精氣),古希臘用原子、水、火,古印度用四大”(地、水、火、風)等物質形態來說明世界本原的樸素唯物主義學說。
1.見"樸樕"。
1.亦作"樸"。亦作"樸遬"。
2.叢木﹑小樹。
3.喻淺陋﹑平庸。亦用為謙詞。
4.蓬勃茂盛貌。
5.猶樸素。
1.亦作"樸蔌"。
2.象聲詞。拍翅聲。
3.象聲詞。風聲。
1.質樸無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