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銳”的新字形。
2.
鋒利;銳利。
1.出自《莊子·天下》堅則毀矣,銳則挫矣。
2.出自《淮南子·時則訓》柔而不剛,銳而不挫。
3.出自《承聞河北諸道節度入朝歡喜口號絕句》擁兵相學干戈銳,使者徒勞萬里回。
3.
指使鋒利、銳利。
1.出自《荀子·賦》此夫始生巨,其成功小者邪?長其尾而銳其剽者邪?頭铦達而尾趙繚者邪?
2.出自《新唐書·李昭德傳》昭德始累石代柱,銳其前,廝殺暴濤,水不能怒。
3.出自《老學庵筆記》木老鴉一名不借木,取堅重木為之,長財三尺許,銳其兩端,戰船用之尤為便習。
4.出自《圣武記》濠外又橫臥大樹,銳其枝末外向。
4.
指鋒利的武器。
1.出自《漢書·高帝紀下》朕親被堅執銳,自帥士卒,犯危難,平暴亂,立諸侯,偃兵息民,天下大安。
2.出自《為羽林軍祭武大將軍文》身恒披堅,手不舍銳。
5.
指精銳的部隊,精銳的士卒。
1.出自《墨子·非攻中》今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攻此不用銳,且無殺而徒得。
2.出自《北齊書·神武帝紀下》西師盡銳來攻,眾潰。
3.出自《軍制論》五年一閱,汏其羸,登其銳,而不必世其人。
6.
旺盛。
1.出自《孫子·軍爭》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
2.出自《后漢書·王霸傳》霸知士心銳,乃開營后,出精騎襲其背。
3.出自《齊東野語·張魏公三戰本末略》吳玠、郭浩極言虜鋒方銳,且當分守其地,掎角相援,待其弊乃可乘。
4.出自《贈侯喜》詩叔??君今氣方銳,我言至切君勿嗤。
7.
指旺盛的氣勢。
1.出自《九嘆·憂苦》折銳摧矜,凝泛濫兮。
2.出自《文心雕龍·才略》盡銳於《三都》,拔萃於《詠史》。
8.
精細;敏銳。參見“鋭敏”。
1.出自《說苑·談叢》意不并銳,事不兩隆。
2.出自《文心雕龍·才略》孔融氣盛於為筆,禰衡思銳於為文。
3.出自《舊唐書·王遂傳》銳於操下,法頗嚴酷。
4.出自《三閑集·文壇的掌故》至于“囂”與“不囂”,那是要憑耳聞者的聽覺的銳鈍而定了。
9.
快速。
1.出自《孟子·盡心上》其進銳者,其退速。
2.出自《人物志·八觀》進銳似精而去速,訶者似察而事煩。
3.出自《上神宗皇帝書》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斷,但患求治太速,進人太銳,聽言太廣。
4.出自《科爾沁旗草原》南風如荼地刮來,火焰銳漲,這是誰鼓動著這么一把最為煽惑的扇子呢?
10.
急切;迫切。
1.出自《漢書·淮南厲王劉長傳》於是王銳欲發,乃令官奴入宮中,作皇帝璽。
2.出自《五等諸侯論》夫進取之情銳,而安民之譽遲。
3.出自《新唐書·宦者傳上·吐突承璀》王承宗叛,承璀揣帝銳征討,因請行。
4.出自《〈小畜集〉跋》予少時得元之詩文數篇,讀而善之,銳欲見其全集。
11.
尖,底大頂小。
1.出自《孫子·行軍》塵高而銳者,車來也。
2.出自《漢書·天文志》下有三星,銳,曰罰,為斬艾事。
3.出自《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七年三月二十八日》始經山麓,居民房屋皆銳其上,如剡圭形。
4.出自《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角度銳,新動力須要加大,此時看的人所用精力亦多。
12.
(聲音)刺耳。
1.出自《五更令》詞四更高,鼓聲銳。
2.出自《子夜》忽然吳老太爺又銳聲叫了起來:“《太上感應篇》!”這是裂帛似的一聲怪叫。
13.
指物體尖端部分。
1.出自《揮麈后錄》恍如望千畝之銳,非巖之秀。
2.出自《續資治通鑒·元武宗至大元年》流星起自句陳,南行,圓若車輪,微有銳。
14.
通“悅”。
1.出自《管子·幼官》藏恭敬,行搏銳。
15.
磨損;損耗。
1.出自《拾遺記·晉時事》因墀國在西域之北,送使者以鐵為車輪,十年方至晉。及還,輪皆絕銳,莫知其遠近也。
2.出自《魏書·自序》收慚,遂折節讀書。夏月坐板床,隨樹陰諷頌,積年,板床為之銳減。
3.出自《俗務要名林·市部》贏,得利;銳,折本。
1.猶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1.即尚方劍。尚方署特制的皇帝御用的寶劍。古代天子派大臣處理重大案件時,常賜以上方劍,表示授予全權,可以先斬后奏。
2.現多稱"上方寶劍"。用以比喻來自上級的口頭指示或書面文件。
1.正房。
2.王府家中主管食物款項的帳房。
1.人民群眾越過基層組織到上級機關反映問題并要求解決。
1.見"上墳"。
1.指往地里施糞肥。
1.指風刮來的那個方向。
2.比喻優勢或有利的地位。
1.能勝訴的訴訟。
1.謂帝王登泰山筑壇祭天。
2.上封事。古代臣下上書言事時,將奏章用皂囊緘封呈進,以防泄漏,謂之"上封事"。
①高峰上峰百丈絕,下趾萬尋懸。②舊時稱上級長官上峰有令|執行上峰的命令。
1.上等俸祿。
1.違拗君意。
1.古五刑中之施于面部的刑罰。
2.指服上刑。
3.禮服,上等服裝。
4.上衣。
1.上升。
1.上級官署;上司。
2.指上層的政權機構。
1.宰相的尊稱。
2.唐代治理京都附近地區的行政設置名稱。如華州上輔,同州上輔等。見《舊唐書.地理志一》。
3.星名。指紫微垣西番第三星。
1.稟報;奉告。
2.指屋面。
1.外衣;罩衫。
1.上沖;上矗。
故事片。長春電影制片廠1956年攝制。林杉、曹欣、沙蒙、蕭矛編劇,沙蒙、林杉導演,高保成、張亮主演。上甘嶺戰役中,志愿軍八連連長張忠發率領全連利用坑道奮戰二十四天,打退敵人。
1.謂干祿求進。
2.古代雜技名,似今之爬竿。
1.猶上樹拔梯。
1.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梅圣俞以詩知名三十年,終不得一館職。晩年與修《唐書》……其初受敕修《唐書》,語其妻刁氏曰'吾之修書,可謂猢猻入布袋矣!'刁氏對曰'君于仕宦,亦何異鲇魚上竹竿耶?'"后以"上竿魚"比喻羈身仕途﹑難以自脫的人。
1.系在箭靶上方的繩子。
2.別駕的異稱。
1.指把問題提到階級斗爭和路線斗爭的高度來分析。
1.向天呼吁,訴之于上帝。
2.向上級報告。特指向上級機關或司法部門告狀。
1.佛家語。上等根器。指對佛法的領悟程度屬于上等。
2.指具有上等根器的人。
1.佛家語。具上等根器者。亦泛指天資﹑才能極高的人。
1.技能高超的專業人員。
1.周制,三公(太師﹑太傅﹑太保)八命,出封時,加一命,稱為上公。
2.漢制,僅以太傅為上公。
3.晉制,太宰﹑太傅﹑太保皆為上公。
4.公爵的尊稱,亦泛指高官顯爵。
5.傳說古有五行之官,封為上公,祀為貴神。其土正曰后土。見《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因以"上公"指社神。 6.即太白星。
1.最高的功績。
2.崇尚勞作或功績。上,通"尚"。
1.唐宋時所征賦稅中解交朝廷的部分。
2.舊時用物品祭祖或敬神。
1.《詩.墉風.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毛傳"桑中﹑上宮,所期之地。"后以"上宮"指美人居住之所。
2.樓館。
3.指天子的祖廟。
4.仙宮。
5.用作對道觀的敬稱。 6.古樂調名。
1.向上升。
1.亦作"上鉤"。
2.魚吞餌著鉤。喻受騙上當。
1.遠古。
2.較早的古代。我國史學界在中國歷史分期上,多稱商﹑周﹑秦﹑鴆時代為上古。有時亦兼指史前時代。
復姓。唐代有上官儀。
以初唐詩人上官儀為代表的一種詩風。上官儀工于五言詩,其詩多為應制、奉和之作,婉媚工整,適合宮廷需要。士大夫因其官居顯貴,紛紛仿效其詩體,稱為上官體”。
唐代詩人。字游韶,陜州陜縣(今屬河南)人。貞觀初進士。曾位居宰相◇被武則天所殺。詩風華美綺麗,有上官體”之稱。又歸納詩歌中的對仗方法,提出六對”、八對”之說,對律詩的定型有一定影響。
1.上等館舍。
1.謂去酒樓﹑飯店吃喝。
1.比喻事情開始正常而有秩序地進行。
1.指宰輔。
1.謂烹煮食物;把食物放入鍋內燒熟。
①春秋時對齊、晉等中原諸侯國的稱呼,相對于吳、楚諸國而言上征上國|抗衡上國。②諸侯對帝室的稱呼戮力上國,流惠下民。③指京師;國都憶上國之綺樹|游覽上國風光。
1.亦作"上菓"。精美的果品。
2.佛家語。猶言正果。
1.見"上果"。
①以中國共產黨為主,國共合作創辦的高等學校。前身為私立東南高等專科師范學校,1922年春創立于上海,同年10月改為上海大學。設中文系、外文系、社會系、美術系以及附屬中學。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被國民黨查封。②中國的綜合性大學。1994年5月創辦于上海。由上海工業大學、上海科技大學、上??萍几叩葘?茖W型原上海大學(創辦于1983年)合并而成。有理、工、文、法、美術、國際商業、經濟管理等學院。
長篇小說。周而復作。四部。1958年、1962年、1980年出版。建國初,上海一批資本家相互串通,對抗國家政策。滬江紗廠總經理徐義德偷稅漏稅,偷工減料。福佑藥房經理朱延年制造假藥,唯利是圖。上海工人階級在黨的領導下同資產階級進行了一場限制與反限制、改造與反改造的斗爭。
別稱滬”、申”。中央直轄市。在中國東部、長江口南岸,瀕東海。面積6341平方千米。人口1301萬(1995年)。城市人口居全國首位。1927年設市。地處長江三角洲,地勢低平,河網稠密,黃浦江流貫市區。亞熱帶濕潤區,四季分明。中國最大的經濟、金融和貿易中心,也是國際經濟、金融和貿易中心之一。浦東新區為開發區。文教科技基礎雄厚。有豫園、龍華寺、中共一大會址等名勝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