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快或尖(指刀槍的鋒刃),跟“鈍”相對。
2.
形容詞
感覺靈敏。
3.
形容詞
銳氣,勇往直前的氣勢。
4.
形容詞
急劇。
5.
名詞
指鋒利的兵器。
6.
名詞
(Ruì)姓。
1.
“銳”的新字形。
2.
指使鋒利、銳利。
1.出自《荀子·賦》此夫始生巨,其成功小者邪?長其尾而銳其剽者邪?頭铦達而尾趙繚者邪?
2.出自《新唐書·李昭德傳》昭德始累石代柱,銳其前,廝殺暴濤,水不能怒。
3.出自《老學庵筆記》木老鴉一名不借木,取堅重木為之,長財三尺許,銳其兩端,戰船用之尤為便習。
4.出自《圣武記》濠外又橫臥大樹,銳其枝末外向。
3.
指鋒利的武器。
1.出自《漢書·高帝紀下》朕親被堅執銳,自帥士卒,犯危難,平暴亂,立諸侯,偃兵息民,天下大安。
2.出自《為羽林軍祭武大將軍文》身恒披堅,手不舍銳。
4.
指精銳的部隊,精銳的士卒。
1.出自《墨子·非攻中》今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攻此不用銳,且無殺而徒得。
2.出自《北齊書·神武帝紀下》西師盡銳來攻,眾潰。
3.出自《軍制論》五年一閱,汰其羸,登其銳,而不必世其人。
5.
旺盛。
1.出自《孫子·軍爭》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
2.出自《后漢書·王霸傳》霸知士心銳,乃開營后,出精騎襲其背。
3.出自《齊東野語·張魏公三戰本末略》吳玠、郭浩極言虜鋒方銳,且當分守其地,掎角相援,待其弊乃可乘。
4.出自《孫子·作戰》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
6.
指旺盛的氣勢。
1.出自《九嘆·憂苦》折銳摧矜,凝泛濫兮。
2.出自《文心雕龍·才略》盡銳於《三都》,拔萃於《詠史》。
7.
精細;敏銳。參見“鋭敏”。
1.出自《說苑·談叢》意不并銳,事不兩隆。
2.出自《文心雕龍·才略》孔融氣盛於為筆,禰衡思銳於為文。
3.出自《舊唐書·王遂傳》銳於操下,法頗嚴酷。
4.出自《三閑集·文壇的掌故》至于“囂”與“不囂”,那是要憑耳聞者的聽覺的銳鈍而定了。
8.
快速。
1.出自《孟子·盡心上》其進銳者,其退速。
2.出自《人物志·八觀》進銳似精而去速,訶者似察而事煩。
3.出自《上神宗皇帝書》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斷,但患求治太速,進人太銳,聽言太廣。
4.出自《科爾沁旗草原》南風如荼地刮來,火焰銳漲,這是誰鼓動著這么一把最為煽惑的扇子呢?
9.
急切;迫切。
1.出自《漢書·淮南厲王劉長傳》於是王銳欲發,乃令官奴入宮中,作皇帝璽。
2.出自《五等諸侯論》夫進取之情銳,而安民之譽遲。
3.出自《新唐書·宦者傳上·吐突承璀》王承宗叛,承璀揣帝銳征討,因請行。
4.出自《〈小畜集〉跋》予少時得元之詩文數篇,讀而善之,銳欲見其全集。
10.
尖,底大頂小。
1.出自《孫子·行軍》塵高而銳者,車來也。
2.出自《漢書·天文志》下有三星,銳,曰罰,為斬艾事。
3.出自《出使四國日記·光緒十七年三月二十八日》始經山麓,居民房屋皆銳其上,如剡圭形。
4.出自《戲劇導演的初步知識》角度銳,新動力須要加大,此時看的人所用精力亦多。
11.
(聲音)刺耳。
1.出自《五更令》詞四更高,鼓聲銳。
2.出自《子夜》忽然吳老太爺又銳聲叫了起來:“《太上感應篇》!”這是裂帛似的一聲怪叫。
12.
指物體尖端部分。
1.出自《揮麈后錄》恍如望千畝之銳,非巖之秀。
2.出自《續資治通鑒·元武宗至大元年》流星起自句陳,南行,圓若車輪,微有銳。
13.
通“悅”。
1.出自《管子·幼官》藏恭敬,行搏銳。
14.
磨損;損耗。
1.出自《拾遺記·晉時事》因墀國在西域之北,送使者以鐵為車輪,十年方至晉。及還,輪皆絕銳,莫知其遠近也。
2.出自《魏書·自序》收慚,遂折節讀書。夏月坐板床,隨樹陰諷頌,積年,板床為之銳減。
3.出自《俗務要名林·市部》贏,得利;銳,折本。
15.
鋒利;銳利。
1.出自《莊子·天下》堅則毀矣,銳則挫矣。
2.出自《淮南子·時則訓》柔而不剛,銳而不挫。
3.出自《承聞河北諸道節度入朝歡喜口號絕句》擁兵相學干戈銳,使者徒勞萬里回。
1.南朝宋周續之十二歲時通五經五緯,被稱為"十經童子"。
1.一種陳設櫥,中分幾個不同樣式的層﹑格,可擺設各種器皿﹑古董﹑盆景等。
1.金沿襲宋制,分境內為若干路。大定末共分中都﹑上京﹑咸平﹑東京﹑北京﹑臨潢﹑西京﹑南京﹑河北東﹑河北西﹑山東東﹑山東西﹑大名府﹑河東北﹑河東南﹑京兆府﹑鳳翔﹑鄜延﹑慶原﹑臨洮二十路。章宗時并臨潢路于北京路,是為十九路。參閱《金史.地理志上》。
1.國民黨軍隊??傊笓]蔣光鼐,副總指揮兼軍長蔡延鍇。1930年冬和1931年在江西與中國工農紅軍作戰。1932年"一.二八事變"在上海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軍。隨后,被調到福建進攻中國工農紅軍。其領導人鑒于民族危機嚴重,內戰沒有出路,于1933年11月聯合國民黨內李濟深等一部分勢力,在福建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與紅軍訂立抗日反蔣協定。不久,在蔣介石進攻下失敗。
1.指1911年(宣統三年)11月清政府頒布的《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武昌起義爆發,清朝貴族為保持其垂亡的封建皇朝,玩弄立憲騙局,宣布實行責任內閣制,皇族不得為總理大臣,皇室經費聽由國會決議,皇帝權限和皇室大典由憲法規定,但仍規定皇位世襲,不受侵犯。
1.十斗酒。典出《史記.滑稽列傳》"威王大說,置酒后宮,召髠賜之酒。問曰'先生能飲幾何而醉?'對曰'臣飲一斗亦醉,一石亦醉。'"一石為十斗,故稱十酒。
2.清酒。因十旬釀成,故稱。
1.指南朝陳后主的親信江總﹑孔范等十人。
2.泛指十位客人。
3.指宋秦檜門下曹冠﹑王會等十人。
4.指十二種名花。
1.許多人輾轉相傳。
1.見"十款天條"。
1.洪秀全﹑馮云山所制定的拜上帝會的十項會員守則,起義后成為太平天國的革命紀律。內容為崇拜皇上帝,不好拜邪神,不好妄題皇上帝之名,七日禮拜頌贊皇上帝恩德,孝順父母,不好殺人害人,不好奸邪淫亂,不好偷竊劫搶,不好講謊話,不好起貪心。
1.道教指便于修煉的十種賞賜。見南朝梁陶弘景《授陸敬游十賚文》。其名目為一﹑邑于長阿北坂積金山連石之鄉;二﹑號為棲靜處士;三﹑四溜飛軒,廂廊側屋;四﹑蒼頭一人;五﹑鋼鐵如意;六﹑筯竹錫仗;七﹑香爐一枚,熏陸副之;八﹑杯盤一具;九﹑大硯一面,筆紙副之;十﹑鎎石澡罐,手巾為副。
1.詩體的一種。以十首為限,每首詩題均有"離"字,如"犬離家"﹑"筆離手"﹑"竹離叢"之類,因稱"十離詩"。
1.猶言奴婢。古代契丹的詈詞。
1.舊時上海的租界區域因外國人較多,洋貨充斥,或稱十里洋場;后因以借指舊上海市區。多含貶義。
2.泛指繁榮的市場。
1.須十名書吏繕寫的文稿。語出《后漢書.列女傳.董祀妻》"文姬曰'昔亡父賜書四千許卷,流離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誦憶裁四百余篇耳。'操曰'今當使十吏就夫人寫之。'"后多用作女子博學強記之典。
1.古史相傳高陽氏有才子八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合稱"十六才子"。見《左傳.文公十八年》◇用為稱頌皇帝的輔佐大臣之典。
歷史時期名。西晉末年,各少數民族的統治者在北方先后建立割據政權。從公元304年劉淵稱王起,到439年北魏統一中國北方為止,一百三十五年間在北方黃河流域和今四川地區建立的割據政權,計有成漢、前趙、后趙、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前涼、后涼、南涼、北涼、西涼、夏等十六國,另外還有冉魏、西燕及代等政權,歷史上泛稱這段時期為十六國時期。
1.明初南京十四處官伎住的樓與南市﹑北市兩樓的合稱。
1.指釋迦的十六名上足弟子。即賓度羅跋羅惰阇﹑迦諾迦伐蹉﹑迦諾迦跋厘惰阇﹑蘇頻陀﹑諾詎羅﹑跋陀羅﹑迦哩迦﹑伐阇羅弗多羅﹑戍博迦﹑半托迦﹑羅怙羅﹑那伽犀那﹑因揭陀﹑伐那婆斯﹑阿氏多﹑注荼半托迦。參見"十八羅漢"。
表示柴油發火性能的指標。將試樣柴油與由十六烷(其十六烷值規定為100)和α布諄萘(其十六烷值規定為0)配制的標準燃料進行對比試驗,當試樣柴油與某一配制標準燃料發火性能數據一致時,該標準燃料中十六烷的體積百分率,即為試樣柴油的十六烷值。
1.即十六族。
1.唐末諸王共居的第宅。武宗﹑宣宗皆由中官從十六宅迎立登位。昭宗時,韓建圍十六宅,盡殺諸王,宅遂廢。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簡稱。中國工農紅軍游擊戰爭的指導原則。1928年5月開始形成,以后在中國革命戰爭中有進一步的發展。
1.詞牌名。又名《歸字謠》﹑《蒼梧謠》。因全詞為十六字,故名。單調,三平韻。
1.《書.泰誓》"予(周武王)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孔傳"我治理之臣雖少而心德同。"孔穎達疏"《釋詁》云亂,治也。"十人,指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畢公﹑榮公﹑太顛﹑閎夭﹑散宜生﹑南宮適﹑文母(一說指文王之后大姒,一說指武王之妻邑姜)◇因以"十亂"指上述十個輔佐周武王治國平亂的大臣。
2.泛指輔佐皇帝的十個有才能的人。
1.祭祀的十項道理。
2.指儒家提倡的十種倫理道德。
1.十樣不同的美女眉型畫圖。唐玄宗命畫工繪制。
1.指八方和上﹑下。
1.飯食中多糠。形容窮苦。
1.時躺時坐。形容病體難支。
琵琶曲。明代后期已在民間流傳。通常分十八段。描寫漢劉邦與楚項羽垓下之戰,表現千軍萬馬沖鋒陷陣之勢。
1.即十干。與"十二子"相對而言。
2.舊時對母輩的十種稱謂。親母,謂生我者;出母,謂生我而被父離異者;嫁母,謂親母因父亡改適者;庶母,謂生母非正室者;嫡母,妾生子稱父正室;繼母,謂親母已亡,父再娶者;慈母,謂妾無子,及妾之子無母,而父命為母者;養母,謂出繼他人為子者;乳母,謂曾乳哺我者;諸母,對伯叔母的通稱。
1.謂人的言行總是處在眾人的監察之下,如有不善,無法掩蓋。
1.謂科舉時代士人為考取功名,長期閉門苦讀而不為世人所知。
1.即十年內亂。
十年形容年份很多。形容多年在簡陋的屋子里苦苦讀書十年寒窗苦,一朝功名來。
1.即十年內亂。
1.謂多年難遇到。
1.幾乎年年都鬧災荒。
1.見"十年九潦"。
1.用較長的時間繁殖人口﹑聚積財力﹑教育人民,使國家富強。據《左傳.哀公元年》記載吳王夫差敗越于夫椒,越王使大夫種求和,吳王將許之,伍員力陳不可,吳王弗聽。伍員"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
1.謂許多朋友。
2.見"十朋之j"。
1.謂用以占吉兇﹑決疑難的十類龜。古人視為大寶。
1.十分之七八。
2.指十七八歲。
草書碑帖。東晉王羲之書。唐太宗集所藏王羲之草書書札二十八通,付弘文館摹刻而成,因第一帖首行有十七”二字,故名。書法體勢縱橫,神采飛動,為王羲之草書代表作。歷代翻刻頗多,今存宋拓本。
1.誹諧詩體。全詩共三句十七言,以前三句五言,末一句二言組成。末句二字點明詩的主題,多含譏諷之意。相傳始于宋代山東張山人壽,流行于元佑紹圣間。
1.后魏宗室拓跋慶智的綽號。
1.眾多親友。
1.謂治病十治十愈。
2.謂有十分把握。
3.完美無缺。
4.十倍。
5.清乾隆帝自稱所建武功的十個方面。
1.清乾隆帝晩年的自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