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亮(跟“暗”相對)。
2.
形容詞
明白,清楚。
3.
形容詞
公開;顯露在外;不隱蔽。
4.
形容詞
眼光敏銳;能夠看清事物現象。
5.
形容詞
光明。
6.
名詞
視覺。
7.
動詞
明白;懂得。
8.
動詞
〈書〉表明;顯示。
9.
副詞
副詞,明明。
10.
名詞
次于今年、今天的。
11.
名詞
朝代名,明太祖朱元璋所建立(公元1368—1644年)。
12.
名詞
(Míng)姓。
13.
名詞
神明,迷信稱神靈。
14.
形容詞
〈書〉亮麗。
15.
名詞
〈書〉認識能力。
1.
“朙”的今字。
2.
照亮。
1.出自《月》詩四更山吐月,殘夜水明樓。
2.出自《游褒禪山記》火尚足以明也。
3.出自《說唐》真乃月明千里故人來!
3.
光明;明亮。
1.出自《荀子?天論》在天者莫明於日月。
2.出自《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3.出自《紅樓夢》三間房舍,兩明一暗。
4.出自《小二黑結婚》三仙姑也暗暗猜透大家的心事,衣服穿得更新鮮,頭發梳得更光滑,首飾擦得更明。
4.
天亮;黎明。參見“明發”。
1.出自《詩·齊風·雞鳴》東方明矣,朝既昌矣。
2.出自《漢書·儒林傳·梁丘賀》上常夜入廟,其后待明而入,自此始也。
3.出自《岳陽樓別竇司直》詩明登岳陽樓,輝煥朝日亮。
4.出自《醉花間》詞昨夜雨霏霏,臨明寒一陣。
5.出自《奇異的書簡·追趕太陽的人》女人心疼地喊:“黑更半夜的,就不興明了走?咋的還不等我給你做頓飯?”
5.
點燃;點亮。
1.出自《潛夫論·遏利》知脂臘之可明燈也。
2.出自《搜神記》方士齊人李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施帷帳,明燈燭,而令帝居他帳,遙望之。
6.
特指松明。
1.出自《商山臨路有孤松往來斫以為明感而賦詩》不以險自防,遂為明所誤。
7.
明艷;鮮艷。
1.出自《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詩一溪初入千花明,萬壑度盡松風聲。
2.出自《遐方怨》詞嫩紅雙臉似花明,兩條眉黛遠山橫。
3.出自《彷徨·在酒樓上》〔山茶樹〕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
8.
明白;清楚。
1.出自《論語·顏淵》浸潤之譖,膚受之訴,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
2.出自《文心雕龍·正緯》偽既倍摘,則義異自明。
3.出自《二刻拍案驚奇》其中有許多委曲,一時說不及,父親日后自明。
4.出自《諸葛亮會》咱們支書說:碰到來歷不明的人,都得刨刨根。
9.
懂得;了解;通曉。
1.出自《荀子·正名》以兩易一,人莫之為,明其數也。
2.出自《南史·隱逸傳下·劉慧斐》慧斐尤明釋典,工篆隸。
3.出自《寄題胡氏園趣亭》詩詩書吾所好,農圃也須明。
4.出自《從文自傳·一個老戰兵》他又明醫術,誰跌碰傷了手腳時,隨手采幾樣路邊草藥,搗碎敷上,就可包好。
10.
明顯。
1.出自《戰國策·齊策一》則秦不能害齊,亦已明矣。
2.出自《陶征士誄》隱約就閑,遷延辭聘,非直也明,是惟道性。
3.出自《柳南隨筆》髯之不得混須也明矣。
11.
公開;不隱蔽。
1.出自《上西府書》懲人之過,明人之惡,加之竄殛之戮而遺其貴近之厚,是之謂罰。
2.出自《暴風驟雨》可是地主是明的,美蔣反動派還派了些特務,這玩藝是暗的。
12.
證明;闡明;表明。
1.出自《韓非子·難勢》何以明其然也?
2.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魏子所與粟賢者聞之,乃上書言孟嘗君不作亂,請以身為盟,遂自剄宮門以明孟嘗君。
3.出自《柳毅傳》閉戶剪發,以明無意。
4.出自《五人墓碑記》亦以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5.出自《墳·摩羅詩力說》普式庚乃作《俄國之讒謗者》暨《波羅及諾之一周年》二篇,以自明愛國。
13.
圣明;明智;明察。
1.出自《易·井》王明,并受其福。
2.出自《前出師表》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3.出自《貞觀政要·論君道》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
4.出自《與馬運判書》在閣下之明,宜已盡知,當患不得為耳。
5.出自《致蔣經國先生信》明若吾弟,自當瞭然。
14.
心地光明。參見“明人不做暗事”。
1.出自《張天師》常言道:明人不做那暗事,則俺這開月羞花絕代姿,到如今自做出自當之,妝甚的謊子!
2.出自《古今小說·李秀卿義結黃貞女》自古明人不做暗事,何不帶頂髫兒?還好看相。
3.出自《冬兒姑娘》明人不做暗事,您這樣叫我們小孩子瞧著也不好!
15.
白晝;白天。
1.出自《詩·大雅·蕩》既愆爾止,靡明靡晦。
2.出自《博弈論》今世之人,多不務經術,好玩博弈,廢事棄業,忘寢與食,窮日盡明,繼以脂燭。
3.出自《湘妃引·有所贈》曲三般兒寄語嬌姿,昏迷著無明無夜。
4.出自《五月端陽》詩紅軍戰士熱情高,不分明不分夜到處奔跑。
16.
舊時指人世間、陽世。
1.出自《禮記·樂記》明則有禮樂,幽則有鬼神,如此,則四海之內,含敬同愛矣。
2.出自《樂府詩集·郊廟歌辭四·隋感帝歌》人神接禮,明幽交暢。
3.出自《續玄怪錄·盧仆射從史》吾之形所未圓者三寸耳,飛行自在,出幽入明亦可也。
17.
嚴明。
1.出自《書·康誥》敬明乃罰。
2.出自《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及謁者曹梁使長安來,言大將軍號令明,當敵勇敢,常為士卒先。
3.出自《南海神廟碑》公正直方嚴,中心樂易,秪慎所職,治人以明。
18.
清明;修明。
1.出自《書·洪范》百谷用成,乂用明。
2.出自《荀子·致士》義及國而政明。
3.出自《四子講德論》夫世衰道微,偽臣虛稱者,殆也;世平道明,臣子不宣者,鄙也。
19.
尊崇;尊敬。
1.出自《禮記·禮運》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
2.出自《管子·牧民》順民之經,在明鬼神,祗山川,敬宗廟,恭祖舊。
20.
指賢明的人。
1.出自《書·舜典》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
2.出自《荀子·致士》夫是之謂衡聽、顯幽、重明、退奸、進良之術。
21.
高明。
1.出自《玉鏡臺》老身如今欲待教他寫字撫琴,只是無個好明師。
22.
眼睛;視力。
1.出自《禮記·檀弓上》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
2.出自《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至舜形體大上而員首,而明有二童子。
3.出自《非國語上·無射》氣在口為言,在目為明。言以信名,明以時動。
23.
眼力好;視覺敏銳。
1.出自《孟子·離婁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2.出自《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臣聞聰者聽於無聲,明者見於未形。
3.出自《花藥山法堂碑》求我道能達此事者,若瞽而明,若聵而聰。
24.
分辨;區分。
1.出自《左傳·隱公五年》昭文章,明貴賤,辨等列,順少長,習威儀也。
2.出自《荀子·正名》是非之形不明。
25.
成;收成。亦指使成長。
1.出自《詩·周頌·臣工》於皇來牟,將受厥明。
26.
強盛;旺盛。
1.出自《左傳·哀公十六年》與不仁人爭明,無不勝。
2.出自《管子·宙合》功大而伐,業明而不矜。
3.出自《荀子·議兵》故仁人用,國日明。
4.出自《淮南子·說林訓》長而愈明。
27.
潔凈。舊時祭神、供神之物皆潔凈,故以明泛指祭神、供神之物。參見“明水”、“明衣”、“明器”。
1.出自《禮記·中庸》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
28.
神;神靈。
1.出自《左傳·襄公十四年》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
2.出自《漢書·五行志中之下》今吾執政毋乃有所辟,而滑夫二川之神,使至于爭明,以防王宮室,王而飾之,毋乃不可乎!
29.
今之次,下一個(專指年、月、日)。
1.出自《左傳·昭公七年》壬寅,公孫段卒,國人愈懼。其明月,子產立公孫泄及良止以撫之。
2.出自《宿鄭州》詩明當渡京水,昨晚猶金谷。
30.
指五明。古印度五種學問。參見“五明”。
1.出自《高僧傳·神異上·單道開》利世須學明,學明能斷惡。
31.
副詞。明白地。
1.出自《左傳·桓公二年》今滅德立違,而置其賂器於大廟,以明示百官。
2.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
3.出自《董公行狀》公之敵彼有余力,不如明告之絕,而起兵襲取之。
4.出自《潼關之夜》嬰兒的母親是一個三十多歲的婦人,站在人堆里,不停地用手拍著小孩,雖然明知道這不能止住孩子的哭聲。
32.
通“盟”。對神發誓立約。
1.出自《易·隨》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2.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謂燕王章》今王若欲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則莫若招霸齊而尊之,使明周室而焚秦符。
3.出自《列女傳·魯宣繆姜》魯人不順喬如,明而逐之。
33.
用同“名”。
1.出自《太平經?四吉四兇訣》舉士得其人,善如斯矣,天上明此續命之符。
2.出自《水滸傳》朱仝見了,心頭一把無明業火,高三千丈,按納不下。
34.
通“勉”。努力;盡力。
1.出自《書·盤庚中》明聽朕言,無荒失朕命。
35.
通“萌”。萌發。
1.出自《國語·晉語八》平公說新聲,師曠曰:“公室其將卑乎!君之明兆於衰矣。”
2.出自《文心雕龍·明詩》至於三六雜言,則出自篇什;離合之發,則明於圖讖。
36.
通“鳴”。鳴叫。
1.出自《文選·陸機〈擬今日良宴會〉詩》《春秋考異郵》曰:“鶴知夜半,雞應旦明。”明與鳴同,古字通。
37.
朝代名。1368—1644年。朱元璋建。先定都南京,1420年遷都北京。
38.
姓。南朝齊有明僧紹。見《南齊書·高逸傳》本傳。
1.出自《通志?氏族略三》明氏,姬姓,虞仲之后也。有百里奚者,為虞之公族大夫。晉獻公滅虞,虜虞公及其大夫百里奚,以媵秦穆姬,自此遂為秦大夫。奚生孟明視。視,名也;明,字也。以字為氏。
39.
用作敬辭。參見“明上”、“明公”。
1.出自《三國志·吳志·孫策傳》亡父昔從長沙入討董卓,與明使君會於南陽,同盟結好,不幸遇難,勛業不終。
2.出自《柳毅傳》賴明君子信義昭彰,致達遠冤。
40.
通“萌”。庶民,老百姓。
1.出自《管子·侈靡》美壟墓,所以文明也。
2.出自《奴隸制時代·〈侈靡篇〉的研究》“所以文明也”,劉師培說“明假為萌”,即是氓的借字。因此我認為“文萌”就是指雕工之類。
41.
指日月的光亮。
1.出自《易·系辭下》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2.出自《史記·歷書》日月成,故明也。
42.
指使明智。
1.出自《非國語上·料民》君子之諫其君也,以道不以誣,務明其君,非務愚其君也。
43.
指使成長。
1.出自《墨子·天志上》然則何以知天之愛天下之百姓?以其兼而明之。
2.出自《諸子新箋·墨子》此處明字當訓為成,言上天對於百姓皆使之長成與成就也。
44.
用以指代太陽。參見“明兩”。
1.出自《易·離》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
2.出自《五月旦作和戴主簿》明兩萃時物,北林榮且豐。
3.出自《〈駢文讀本〉序》惟是音泮輊軒,象昭明兩,比物丑類之規,切響浮聲之軫,后賢斯闿,古或未昭。
1.見"牛錄額真"。
1.清代八旗基層組織牛錄的統領官。清太宗天聰八年改名"牛錄章京"。順治十七年改稱"佐領"。額真,滿語"主子"的意思;章京,漢語"將軍"的滿語譯還音。
1.見"牛錄額真"。
1.切成塊的牛肉。
①磐馬其畜宜牛馬,其谷宜黍稷。②比喻不得已而從事艱苦勞動的人一世做牛馬。
1.猶言衣冠禽獸。
1.明代開始有的一種城防工事,設在城外與濠上,有大小銃眼,敵來則擊以銃或炮。遇緊急情況不敢開城門時,一應避難的人牛馬之類,皆可暫于墻內收避。
1.謂牛馬雜交混生。古代認為是社會禮義喪失時表現的一種怪異現象。
1.比喻多或繁密﹑細小。
1.見"牛毛雨"。
1.細而密的小雨。
長篇小說。英國伏尼契作于1899年。意大利青年亞瑟在懺悔神父的誘騙下,失口泄露了革命組織的秘密,遂與戰友一起被捕。出獄后,他又發現自己最崇拜的神父原是自己的生父。他滿懷憤怒流亡南美洲。十三年后,成了革命者的亞瑟重回意大利,用牛虻”作筆名撰文抨擊反動教會,同時積極從事起義活動,最后被捕犧牲。
1.牛如米。
2.用谷物支付的牛租。
1.指卜葬的吉地。典出《晉書.周訪傳》"初,陶侃微時,丁艱,將葬,家中忽失牛而不知所在。遇一老父,謂曰'前崗見一牛眠山污中,其地若葬,位極人臣矣。'又指一山云'此亦其次,當世出二千石。'言訖不見。侃尋牛得之,因葬其處,以所指別山與訪。訪父死,葬焉,果為刺史,著稱寧益,自訪以下,三世為益州四十一年,如其所言云。"
1.謂牛鳴聲可及之地。喻距離較近。
1.母牛的奶水,又稱牛乳。
1.見"牛奶柹"。
1.亦作"牛奶柿"。
2.即君遷子。現在柿屬的一種原始栽培種。
1.方言。牛肚子上和近肋骨處的松軟肌肉。亦指用這種肉做成的菜肴。
1.蝸牛。
2.方言。男子生殖器。
1.用牛的筋﹑角制成的一種強力弩弓。
1.牽牛﹑織女兩星或"牛郎織女"的省稱。
2.謂牛女分野。指廣東﹑福建及浙江部分地區。
1.以雙牛拉犁耕地。
1."牛頭阿旁"的省稱。
漢、回、保安、東鄉、撒拉、土等族的民間渡河、運載工具。流行于青海、甘肅、寧夏境內黃河沿岸,蘭州一帶最多。編圓木為排,下拴數十個牛皮袋即成。載重可達數十噸,用以貨運。至目的地,貨物、圓木被出售,牛皮袋則雇駝隊運回,下次再用。
1.用牛皮熬制成的膠塊。加熱后可粘合物體。古代亦用以入藥。
1.借指吹牛的人。
1.用硫酸鹽木漿制成的紙。多用于包裝,因色澤黃褐,質地堅韌如牛皮,故名。
1.倔強執拗的脾氣。
自高自大的傲氣有了錢,他就更牛氣起來了。
1.牛皮小箱。
1.《周禮》官名。掌養國家公牛。
2.佃戶。
1.母牛的乳汁,又稱牛奶。
1.山名。在今山東省淄博市。春秋時齊景公泣牛山,即其地。
1.見"牛山嘆"。
1.喻指哀嘆人生短暫的人。
1.見"牛山嘆"。
1.喻指橫遭摧殘的盛美之物。語本《孟子.告子上》"孟子曰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于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
1.《晏子春秋.諫上十七》"景公游于牛山,北臨其國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后以"牛山嘆"﹑"牛山淚"﹑"牛山悲"﹑"牛山下涕"喻為人生短暫而悲嘆。
1.見"牛山嘆"。
1.作為祭品的牛。
1.胃病的一種。指人把食物吃進胃里又吐了出來,猶如牛反芻一樣的病癥。
1.譏人不識字。
1.牛糞。
熊市”的對稱。在一定時期內呈上漲勢頭的股市。由于牛的視線常態點似向上,故名。一般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恢復階段;第二階段為持續上升階段;第三階段為較高階段,此時將會出現牛市結束的訊號。
1.見"牛頭阿旁"。
1.亦作"牛豎"。
2.管牛的仆役;牧童。
1.謂牛吃草未嚼即吞入腹中。形容人進食極快。
1.牛尿。
2.車前草的別名。參見"牛溲馬勃"。
1.亦作"牛溲馬渤"。
2.牛溲,即牛遺,車前草的別名。馬勃,一名馬?,一名屎菰,生于濕地及腐木的菌類。兩者皆至賤,均可入藥。
3.借指卑賤而有用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