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胡舍人二首 其一
東觀何如雙樹家,絲絇歸踐故園沙。
靜知水鏡中人物,香識爐煙上鬢華。
盡有春風飛燕子,豈無詩興到梅花。
自憐老子歸來晚,不得追隨八月槎。
東觀何如雙樹家,絲絇歸踐故園沙。
靜知水鏡中人物,香識爐煙上鬢華。
盡有春風飛燕子,豈無詩興到梅花。
自憐老子歸來晚,不得追隨八月槎。
東觀哪能比得上佛寺呢,穿著絲鞋回到故鄉的沙地上。安靜時能看清像水鏡般清澈的世間人物,從爐煙香氣能感知到鬢發的變化。春風中到處有燕子飛舞,怎會沒有詩興來詠嘆梅花。自憐我歸來得晚,不能像八月乘槎的人那樣追隨前人的腳步。
東觀:漢代宮中藏書之處,后泛指藏書之所。
雙樹家:指佛寺,佛教有雙樹入滅之說。
絲絇(qú):絲鞋上的裝飾,這里代指絲鞋。
水鏡:比喻清明鑒識之人。
八月槎:傳說天河與海通,每年八月有浮槎來去,有人乘槎到了天河。
具體創作時間和詳細背景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中“老子歸來晚”推測,可能是詩人晚年回到故鄉時所作。當時或許社會相對穩定,而詩人經歷了一番世事,有了歲月流逝、未能及時有所作為的感慨。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詩人對人生的感慨和對寧靜生活的向往。其特點是意象豐富、用典巧妙,增添了詩歌的韻味。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詩人細膩的情感和較高的文學素養。
鵓鴿桃紋干煉熟。棗膏胡粉和香筑。鳳翅狻猊填絳綠。紅光簇。貂珰門外神茶矗。
殘夢京華難再續。空山雪子埋牛目。幾橛枯株鷹爪禿。誰人斸。跛奴運斧還傷足。
碧澗銀流水石舂,
懸崖倒掛兩三松。
半巖應有人家住,
一縷炊煙上遠峰。
我聞安養國,賢圣俱棲遲。
講堂極壯麗,行樹相因依。
湛湛七寶池,矯矯珍禽飛。
金繩界道明,天樂隨風移。
衣食應念至,不假人力為。
文殊既戾止,慈氏亦來儀。
長揖三界苦,永絕四流悲。
逝辭五濁世,金手引同歸。
雁送霜愁,蛩添雨思。苔生臥閣渾無事。
柴桑處士正饑驅,白衣漸愧江州刺。
句冷吳楓,題殘永柿。杜家又讓君行二。
買山自是古人心,何須咄咄頻書字。
趺坐繩床萬慮澄,寒山一片結同心。
詩雖壓藥原無病,竹偶吟風可代琴。
動靜總輸間處覺,去來休向定中尋。
請看蜀魄離群久,未必思歸直到今。
李杜詞源廣更深,
數篇春漲渺云岑。
爭如一首修樓記,
妙寫仁人出處心。
笑指巖前石怪奇,
幾人來此認桃溪。
回頭便是桃溪路,
莫向兒曹指處迷。
疊嶂聯屏飛遠近,
風情物色有馀涯。
回頭四顧東西地,
多少礪山壯帝家。
路近槐安且薄游。朱邸封侯。綵仗鳴騶。南柯五馬最風流。莫問隋樓。只問秦樓。
三十無官欲白頭。天上消愁。地下埋憂。半生知己兩人休。從事青州。司理揚州。
勝士由來挽不前,肯臨高興復翩然。浮云可籋真天馬,應笑駑駘走市廛。
斗大書齋以絜名,冰壺表里要清明。如今塵土填胸臆,幸挽滄浪為濯纓。
自古真才多命薄,欣聞同志不長貧。堪嗟世道今如許,愿為吾君致此身。
寒食清明節,韶光映林樾。
壟上標墳人,眼中流出血。
生滅本無蹤,時人當自決。
君不見水潦曾經馬師踏,直至而今笑不徹。
遙云作零雨,畦塍雜焦黃。
桕葉翻復隱,熒然知深霜。
旻秋且不留,嘆我勞未央。
本州軍初興,制置殊張皇。
眾說久顛倒,易暴固其常。
巨浸必稽天,不溺疇求方。
絕學或無憂,撫我冰雪腸。
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冰。
殘蕪襯落日,老木上寒藤。
細磴攲難過,危欄曲可憑。
歸時忽已暮,點點數漁燈。
漢水天潢引派長,古今形勝說襄陽。皇恩浩蕩乾坤大,龍誥輝煌日月光。
寶冊金章降圣朝,峴山襄水郁岧峣。襄江浪偃迎龍節,峴首云開接使軺。
武侯人物更誰同,千載南陽說臥龍。今日子行須大手,再鐫休烈重祠中。
羊公碑石蘚痕多,遺愛應無跡漸磨。子行試剔荒苔看,尚有行人墮淚么。
征鞍才卸自青齊,又買扁舟聽曉雞。
孺子亭荒秋水白,滕王閣峙暮云低。
四山紅樹孤帆遠,千里清霜一劍攜。
送爾更教懷蜀道,鴻飛指爪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