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峴江訪林熙吉 其一
江路當(dāng)殘雪,斜陽滿客衣。林疏村店出,浪急釣船稀。遠(yuǎn)嶼臨流斷,罡風(fēng)到岸微。炊煙看漸近,何處是漁磯。
江路當(dāng)殘雪,斜陽滿客衣。林疏村店出,浪急釣船稀。遠(yuǎn)嶼臨流斷,罡風(fēng)到岸微。炊煙看漸近,何處是漁磯。
古城連廢地,規(guī)畫自初心。
眺出紅亭址,裁成綠樹林。
竹欹叢岸勢,池滿到簷陰。
暗草通溪遠(yuǎn),閑花落院深。
上簾新鷰入,拋葉小魚沉。
晚影移罇惜,殘芳秉燭尋。
風(fēng)蘭曳衣繡,露柳柫頭簪。
屬詠聊題極,垂竿旋屈針。
短橋多憑看,高堞幾登臨。
漫廁賓階末,無因和至音。
紫霄峰下草堂仙,千載空梁石磬懸。
白氣夜生龍在水,碧云秋斷鶴歸天。
竹廊影過中庭月,松檻聲來半壁泉。
明日又為浮世恨,滿山行路夢依然。
萬里云煙繞畫樓,客居無事轉(zhuǎn)深愁。
秋風(fēng)翠閣看初動,玉露金莖望欲流。
廿載承恩誰報主,一生僚屬且封侯。
明朝努力長安道,不為晴川戀舊游。
(以上二詩見沁泉山館郭柏蒼校刊本《唐制詔集》。)
萬木千峰空鳥喧,潺潺[溪]水下長川。
人來石室藏何處。一逕歸時帶暮煙。
溪竹亂花鳥,是月春將暮。
登棧過崖畔,空間瞻瀑布。
千齡無斷絕,百尺恒奔注。
高巖迸似珠,半壁灑如霧。
澹艷水澄澈,欹傾石回護(hù)。
藥房森自閑,苔徑窅誰遇。
天翠落深沼,云華生輕樹。
班輪齊効功,嚴(yán)馬何能喻?
勝跡蓋為寡,花錢游誠可屢。
謝公鐫舊詞,安得寢章句?
晨起常掻兩鬢絲,小亭深坐一洿池。
墻頭鸜鵒隈花葉,水面蜻蜓寄草枝。
賴得木奴些子力,生憎魚婢苦頑癡。
扁舟遠(yuǎn)棹尋春處,竹榼新醪喜自隨。
南游何感思,更甚葉繽紛。
一夜耒江雨,百年工部文。
青山當(dāng)日見,白酒至今聞。
惟有為詩者,經(jīng)過時吊君。
青溪逐水薫漁樵,策杖褰衣屢驀橋。
鳥坐春池雙影近,人呼幽谷兩聲遙。
祥煙五色飛仙電,瑞草千藂(叢)間藥苗。
河畔曲肱而取飲,嫌煩且棄樹中瓢。
(按此第一首亦見《永樂大典》卷二二七一、七模、湖字臨平湖條〖二函二十冊〗。
又清初沈謙《臨平記》卷四亦載之。
題曰《過臨平湖》,即將兩書異字校注于下。
)。
有三(重民)據(jù)敦煌殘卷補(bǔ)《全唐詩》的整理工作,曾化過二十多年的心血。按照原來計劃,全稿分為三卷:“卷一均有作者姓氏,專補(bǔ)《全唐詩》;卷二均失作者姓氏,凡殘詩集依集編次,凡選詩(指單篇的)依詩編次;卷三為敦煌人作品(詠敦煌者如《敦煌廿詠》亦入此卷)。”
其中卷一曾以《補(bǔ)全唐詩》為題,發(fā)表于《中華文史論叢》一九六三年第三期。卷二、卷三的遺稿,雖已基本就緒,則因他不幸逝世,未能最后定稿。在他生前,曾將其中一部份請王堯同志校閱;有三逝世后,又經(jīng)舒學(xué)同志整理,題為《敦煌唐人詩集殘卷》,發(fā)表在《文物資料叢刊》第一期(一九七七年)上。
最近,我在整理有三輯錄的敦煌殘卷詩集時,又發(fā)現(xiàn)了《補(bǔ)全唐詩》卷一漏編的有作者姓氏的詩,一是李翔的《涉道詩》,據(jù)有三生前考定,李翔生活的時代比韓愈稍晚;另一即馬云奇被吐蕃俘虜時寫的紀(jì)行詩,已收入《敦煌唐人詩集殘卷》。此外還有原來擬編入《補(bǔ)全唐詩》卷二、卷三的部份已輯錄的遺稿,其中有“殘詩集”、“單篇”詩,還有“敦煌人作品”。
現(xiàn)依照有三生前計劃,重新整理,并將發(fā)表于《文物資料叢刊》部份亦一并輯入各卷,并改了其中未校出的錯字。按照有三原來計劃,本拾遺編次如下:
卷一殘詩集(《補(bǔ)全唐詩》漏編)李翔《涉道詩》(伯三八六六)廿八首馬云奇詩集殘卷(伯二五五五)十三首
卷二佚名的詩殘詩集(伯二五五五)五十九首王昭君怨諸詞人連句(伯二七四八)一首謁法門寺真身五十韻(伯三四四五)一首無題(斯五五五八)一首
卷三敦煌人作品敦煌廿詠并序附一首共二十一首凡六寫本,其原編號如下:原卷(伯二七四八)、甲卷(伯三九二九)、乙卷(伯二九八三)、丙卷(伯三八七○)、丁卷(斯六一六七)、戊卷(伯二六九○背)詠敦煌詩(伯五○○七)三首
每種詩題下注明所據(jù)卷子號碼,有兩個寫本者,亦一一注明,連同校記文字,附各詩之后。詩有異文,略作校勘;原有錯字,用括號注出,不清楚的字,用方框表示。但敦煌殘卷的詩,鈔寫多用俗字,如“軀”作“??”,“鎖”作“鏁”,此外還有“總”字常作“惣”,“閉”字常作“閇”,今即逕改,不加注。
在整理工作中,借力于舒學(xué)同志的《敦煌唐人詩集殘卷》整理稿不少;馬蹄疾同志對整理工作提了建設(shè)性的意見,并為校讀了前言;初稿寫出后,請陰法魯同志校閱,給我提出了很好的意見,并校出一些錯誤的字;《中華文史論叢》編輯同志為此稿發(fā)表作了很多工作,謹(jǐn)一并在此致謝。整理工作中所校錄文字,有不當(dāng)之處,誠望指正。劉修業(yè)記于有三逝世五周年祭時公元一九八○年四月十六日
此整理稿初次發(fā)表時,對伯二五五五卷馬云奇詩及佚名詩的考定與分析,是采用舒學(xué)同志的原序,撮要迻錄附于詩后。有三生前對這些詩亦有考釋,似覺得對這七十二首詩的寫作背景及所反映時代特色的考定與分析較為符合實際,故此次編集時,已請本書責(zé)任編輯將馬云奇及佚名詩后的說明作了修訂。劉修業(yè)一九八三年一月三日又記。
(見宋趙師秀《眾妙集》,并見宋周弼《唐三體詩》卷六。
按《全唐詩》卷一百八十四作劉長卿詩,詩同,校其異文如下:首句“游吳還適越”,“適”,《全唐詩》作“入”。
五句“山明殘雪在”,“山”,《全唐詩》作“岸”。
七句“季子留遺廟”,《全唐詩》作“季子楊柳廟”。
又《唐三體詩》本元釋圓至于此句下注曰:“皇覽《冢墓記》:季子冢在毘陵縣暨陽鄉(xiāng),至今吏唐民祀事。
”〖唐姚合《極玄集》、宋計有功《唐詩紀(jì)事》卷二七均作皇甫冉詩,《文苑英華》卷二七二作皇甫曾詩,《四部叢刊》影明正德本《劉隨州文集》卷三則作劉詩。
似亦皇甫冉所作為是。
〗)。
奇峰似天作,半倚增城隅。
何處通泉脈,潺湲竟朝晡。
掛石懸一帶,灑荷散千珠。
固宜賞高人,何為對武夫?
鼓鼙時鏗{言訇},吏卒亦喧呼。
愧爾來我所,顧我非爾徒。
乃是風(fēng)流相,昔嘗居此都。
能移造化力,雅與山水俱。
多慙受成者,得此聊自娛。
(見《分門纂類唐歌詩》殘本第三冊《天地山川類》卷三十二。)
蒙人惠一恩,終身酬不極。
若濟(jì)桒(鄭本作桑。)下饑,扶論可惜力。(“論”,伯三七一六卷作“輪”。)
太極仙公降上清,為傳三十九章經(jīng)。
先教稽首丞(承)明詔,次遣齋心向洞冥。
妙句只令巖下讀,真文不許世間聽。
寶函鈿軸披尋遍,始駕龍車謁帝庭。
聳翠峰高千百尺,四時常似莓藍(lán)色。
卓然萬古鎮(zhèn)祗園,世代鬼工驅(qū)不得。
巍巍直上插青天,遠(yuǎn)疑似與天相連。
韎臨下視群山小,千里平鋪在眼前。
藤蔓交加生薜荔,土毛蒼蘚相蒙蔽。
風(fēng)翦云開雨歇時,飛出一山新翡翠。
日回影倒落前溪,煙波湛湛浸琉璃。
更將何物可比類,分明一只擎天柱。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