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烏石寺
回頭身忽在樹杪,一覽千山萬山小。
怪崖不落欹欲摧,令人仰看怯眼開。
小亭解事知儂倦,翼然飛出青山半。
上頭最上卻鏡平,百畝金碧千衲僧。
高峰高寺更高閣,進步竿頭若為腳。
茲游勝絕庸非天,山下虛行二十年。
回頭身忽在樹杪,一覽千山萬山小。
怪崖不落欹欲摧,令人仰看怯眼開。
小亭解事知儂倦,翼然飛出青山半。
上頭最上卻鏡平,百畝金碧千衲僧。
高峰高寺更高閣,進步竿頭若為腳。
茲游勝絕庸非天,山下虛行二十年。
回頭間自己已身處樹梢之上,一眼望去千山萬山都顯得渺小。怪異的山崖傾斜欲墜卻未崩塌,讓人抬頭觀看時害怕得不敢睜眼。小亭善解人意知道我疲倦,如鳥兒展翅般出現在青山半腰。山頂最高處平整如鏡,百畝之地有金碧輝煌的建筑和眾多僧人。高峰上有高寺,高寺上還有更高的樓閣,想要再進一步卻不知腳該踏向何處。這次游覽如此絕妙難道不是上天安排,我在山下白白走了二十年。
樹杪:樹梢。
欹:傾斜。
翼然: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衲僧:僧人,因僧衣常用許多碎布補綴而成,故稱。
竿頭進步:比喻學問、事業有更進一步的提高。
庸非:豈不是。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推測詩人可能在一次登山游覽烏石寺的過程中,被眼前的壯麗景色所震撼,又聯想到自己過去的經歷,從而有感而發創作此詩。當時或許社會相對穩定,詩人有閑暇去游山玩水,在游覽中獲得心靈的感悟。
這首詩主旨是記錄登山游寺的經歷與感受。其特點是寫景生動,情感真摯,將自然景觀與內心感慨相結合。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具有廣泛影響力,但展現了詩人獨特的游覽體驗和創作風格。
適從郡邑喧,又茲三伏熱。
山中清景多,石罅寒泉潔。
花香天界事,松竹人間別。
殿分嵐嶺明,磴臨懸壑絕。
昏旭窮陟降,幽顯盡披閱。
嵚駭風雨區,寒知龍蛇穴。
情虛澹泊生,境寂塵妄滅。
經世豈非道,無為厭車轍。
曹溪舊弟子,何緣住此山。
世有征戰事,心將流水閑。
掃林驅虎出,宴坐一林間。
藩守寧為重,擁騎造云關。
借地結茅棟,橫竹掛朝衣。
秋園雨中綠,幽居塵事違。
陰井夕蟲亂,高林霜果稀。
子有白云意,構此想巖扉。
清境豈云遠,炎氛忽如遺。
重門布綠陰,菡萏滿廣池。
石發散清淺,林光動漣漪。
緣崖摘紫房,扣檻集靈龜。
浥浥余露氣,馥馥幽襟披。
積喧忻物曠,耽玩覺景馳。
明晨復趨府,幽賞當反思。
野水煙鶴唳,楚天云雨空。
玩舟清景晚,垂釣綠蒲中。
落花飄旅衣,歸流澹清風。
緣源不可極,遠樹但青蔥。
清露澄境遠,旭日照林初。
一望秋山凈,蕭條形跡疏。
登原忻時稼,采菊行故墟。
方愿沮溺耦,淡泊守田廬。
山景寂已晦,野寺變蒼蒼。
夕風吹高殿,露葉散林光。
清鐘始戒夜,幽禽尚歸翔。
誰復掩扉臥,不詠南軒涼。
釋子喜相偶,幽林俱避喧。
安居同僧夏,清夜諷道言。
對閣景恒晏,步庭陰始繁。
逍遙無一事,松風入南軒。
廣庭獨閑步,夜色方湛然。
丹閣已排云,皓月更高懸。
繁露降秋節,蒼林郁芊芊。
仰觀天氣涼,高詠古人篇。
撫己亮無庸,結交賴群賢。
屬予翹思時,方子中夜眠。
相去隔城闕,佳期屢徂遷。
如何日夕待,見月三四圓。
南樓夜已寂,
暗鳥動林間。
不見城郭事,
沉沉唯四山。
青苔幽巷遍,新林露氣微。
經聲在深竹,高齋獨掩扉。
憩樹愛嵐嶺,聽禽悅朝暉。
方耽靜中趣,自與塵事違。
登高創危構,林表見川流。
微雨颯已至,蕭條川氣秋。
下尋密竹盡,忽曠沙際游。
紆曲水分野,綿延稼盈疇。
寒花明廢墟,樵牧笑榛丘。
云水成陰澹,竹樹更清幽。
適自戀佳賞,復茲永日留。
官舍耿深夜,佳月喜同游。
橫河俱半落,泛露忽驚秋。
散彩疏群樹,分規澄素流。
心期與浩景,蒼蒼殊未收。
石門有雪無行跡,
松壑凝煙滿眾香。
余食施庭寒鳥下,
破衣掛樹老僧亡。
高原出東城,郁郁見咸陽。
上有千載事,乃自漢宣皇。
頹壖久凌遲,陳跡翳丘荒。
春草雖復綠,驚風但飄揚。
周覽京城內,雙闕起中央。
微鐘何處來,暮色忽蒼蒼。
歌吹喧萬井,車馬塞康莊。
昔人豈不爾,百世同一傷。
歸當守沖漠,跡寓心自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