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二首 其二
落葉鳴遙夜,啼螀送暮秋。
不知何許笛,故此作時愁。
青海三年戍,黃旗萬里侯。
何如石帆下,煙雨釣滄洲。
落葉鳴遙夜,啼螀送暮秋。
不知何許笛,故此作時愁。
青海三年戍,黃旗萬里侯。
何如石帆下,煙雨釣滄洲。
落葉在漫長的夜里沙沙作響,寒蟬啼叫送走了暮秋。不知何處傳來笛聲,因此引發了此時的愁緒。有人在青海守邊三年,有人憑借戰功獲萬里封侯。哪比得上在石帆山下,在煙雨籠罩中垂釣江湖呢。
啼螀(jiāng):啼叫的寒蟬。
何許:何處。
青海:指今青海湖一帶,是唐與吐蕃經常交戰之地。
黃旗:指大將的軍旗,這里指立功受賞。
石帆:山名,在今浙江紹興。
滄洲:濱水的地方,常指隱士居住之地。
此詩創作時間不詳。當時社會可能存在邊塞戰事,詩人目睹或聽聞了邊塞的情況,結合自身心境,有感而發創作此詩,表達對和平隱逸生活的渴望。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隱逸生活的向往,突出特點是通過對比展現不同生活狀態。在文學史上雖不屬經典大作,但反映了詩人對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忽傳邊燧舉,復見羽書馳。萬乘親征日,群臣扈從時。將軍威勝虎,士卒力如貔。不日平胡虜,歡聲洽四夷。
旭日輝黃鉞,清風肅白旄。熊羆方奮躍,犬豕竟何逃。天凈旄頭落,宵寒太白高。小臣叨扈從,獨念圣躬勞。
令出軍威肅,恩敷圣澤饒。六龍扶日馭,千里擊天驕。擬見胡塵凈,終期祲氣消。頒師行有詔,道路藹歌謠。
師行已逾月,何處是開平。天暝雕聲慘,沙乾馬足輕。轅門瞻左鉞,馳道望前旌。共睹軍容盛,行看朔漠清。
昨自西浮玉,歸來烏目巔。
重探劍門跡,今雨舊雨連。
盤談奇石下,長嘯豁崖前。
擬躡石罅上,繭叢絕攀援。
紆徑造峰頂,蘚滑女蘿搴。
劃空一拳石,躍臨殊未便。
倒懸狀如傘,削就疑神仙。
我獨雄跨坐,同游皆駭然。
湖光銜夕照,村樹含湖煙。
相傳周尚文,隱此為漁佃。
俯觀極萬象,眼底括三千。
忽聽晚鐘送,心澄若湛淵。
暮色起林壑,白云相與還。
陡聞眾谷響,頓識臨濟禪。
皎皎星河路向西,
將歸玉帳渡山溪。
羽林扈從皆雄將,
掃靖煙塵萬馬齊。
大會神仙,愉快心情,攬勝尋幽。
已心猿意馬,應歸再造,龍湫雁蕩,待我三游。
飲水思源,看山到眼,烈士陵園壯一州。
憑高處,指靈巖天柱,屹立千秋。
象征百二峰頭。正風利帆張力更遒。
又旗開得勝,前途進展,翠堪作被,萬愿同酬。
攜扇撐云,支筇過嶺,雙腳今朝信自由。
當年事,坐兩人肩上,那不羞羞。
貓兒峰小眼精光,
來護仙家石廩糧。
回顧威風何凜凜,
山中安得有拖腸。
喚起子陸子,經德問何如。萬鐘于我何有,不負古人書。聞道千章松桂,剩有四時柯葉,霜雪歲寒馀。此是瑱山境,還似象山無。
耕也餒,學也祿,孔之徒。青衫畢竟升斗,此意正關渠。天地清寧高下,日月東西寒暑,何用著工夫。兩字君勿惜,借我榜吾廬。
兒童豪氣自堪驚,未入鄉人月旦評。
叔向亦聞呼使上,子將一見便知名。
平生蘭省追高步,老去秦川共此行。
賴有蒲城桑落酒,高樓條華慰人情。
誰家寒意早,夜急搗衣聲。
少婦閨中力,征夫馬上情。
野風吹斷續,關月伴凄清。
愿與將軍聽,開邊暫息兵。
吹井梧,風漸緊。落葉吟蟲相迸。
許多時節病懨懨,那更曉來濃冷。
月華明,更鼓定。可有玉樓人醒。
小窗關了又推開,犬吠一簾花影。
聿修去天長,卻泛宮亭水。百世友淵明,放意匡廬趾。
為愛千金軀,不自知臧否。非關走庭下,腰折慚小子。
少學愴難行,富貴丘所恥。一為田園念,歸思輕脫屣。
斗大印黃金,各各從所美。二士志俱得,何其尚留此。
聿修去天長,元亮歸彭澤。把版豈難能,趨庭且非昔。
古之盡心者,樂以所求獲。云已廢明民,寧當究安宅。
大輿輻可脫,無當卮何益。君子之所為,百世空陳跡。
十日澬城未出門,登車芳草暗平原。深紅淺白花無賴,轉為春光一斷魂。
過雨泉聲繞樹來,隔云山色映花開。吏人若過橋東少,喚取村翁共酒杯。
樹樹桐花素雪披,行臺迎暖試羅衣。逢春到老能多少,一度韶華忽已違。
細雨沾衣不見飛,隔墻桃李霧中微。家園酒熟梅如豆,稚子應憐客未歸。
尋幽迷遠道,入寺喜高林。
古木蟲文遍,荒苔鹿跡深。
寒云斜嶺腳,白日冷潭心。
終歲人稀到,同誰賞梵音。
威胡狝狩出嚴疆,萬乘旌旗耀日光。
驍騎合圍營細柳,侍臣簪筆賦長楊。
云留峭壁呼鷹處,草滿平原射虎場。
昔日壯圖勞圣主,至今神武凜夷王。
寺憶曾游處,南樓縱目初。
途窮非阮籍,賦或似相如。
能吏逢聯璧,將軍有報書。
何時一尊酒,鄰舍與園蔬。
宵晴朝復雨,夜雨曉還晴。
未識冬天爾,渾疑春令行。
人人憂瘧癘,物物敗生成。
襘法繇來古,官居孰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