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雨二首 其二
赤日黃塵江上村,徴租惟有吏過門。
微風敢喜北窗臥,大旱恐非東海寃。
千載傅巖疑可致,一篇洪范向誰論。
青蔬半畝垂生死,且喚鄰翁共灌園。
赤日黃塵江上村,徴租惟有吏過門。
微風敢喜北窗臥,大旱恐非東海寃。
千載傅巖疑可致,一篇洪范向誰論。
青蔬半畝垂生死,且喚鄰翁共灌園。
烈日高懸,黃塵彌漫著江邊的村莊,來村里的只有征稅的官吏。我在北窗臥著,雖有微風吹來略感欣喜,但又擔心這大旱并非像東海孝婦冤案那樣能輕易昭雪。傳說中傅說能致雨,可千年之后這傳說也難驗證,《洪范》中關于雨的論述又能和誰去探討呢?半畝青菜快要旱死了,還是叫上鄰居老翁一起去園子里澆水吧。
赤日:烈日。
徴租:征稅,“徴”同“征”。
敢喜:怎敢歡喜,這里有聊以自慰之意。
東海寃:指東海孝婦冤案,傳說孝婦蒙冤,郡中大旱三年。
傅巖:相傳傅說曾筑于傅巖之野,后殷高宗武丁夢得圣人,訪得傅說,舉以為相,天下大治,古人認為傅說能興云致雨。
洪范:《尚書》中的一篇,有關于雨的論述。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但從詩中可看出當時處于大旱時期,百姓面臨旱災和苛稅的雙重困境。詩人可能是在目睹百姓的艱難生活后,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反映大旱下百姓的艱難生活,表達詩人對百姓的同情。其特點是用典自然,情感真摯。在文學史上雖無重大影響,但展現了詩人關注民生的情懷。
當知貽厥起寒儒,鑿硯為田得食租。
畢世儉勤嘗薤韭,千秋俎豆盼枌榆。
刊碑父老談名姓,遺矱兒孫謹步趨。
猶記彌留清白語,傳家即此是良圖。
西堂舊作春池夢,南國今逢小滿天。重四巧排黃閣印,百分宜泛紫金船。
夜聞素月初生桂,曉看丹枝已屬賢。萬種春紅都斂避,一庭槐日翠陰圓。
繭絲成綍夏初新,柳色如袍尚帶春。已見出墻添筍稚,即看調鼎長梅人。
書隨雁序升秋漢,研拂龍旗對晚宸。勉為家門成勝事,六枝仙桂一株椿。
公暇陪歡宴,朱樓枕洞庭。
兩三明月伴,多是老人星。
朗朗踏歌去,微微酒半醒。
漫將千古瑟,彈與子期聽。
巖桂飄香,井梧凋葉。
活祖師機,重重漏泄。
見得分明眼似眉,道得完全舌如結。
諸人要知親切句么,蒲團三月冷如冰,今朝穩坐,靜聽渠分說。
前路風忽忽,征車寂不發。
一出故鄉來,回頭望城闕。
不見鄉中人,但見鄉中月。
花開春已晚,月明人已遠。
愁心如車輪,長行去不返。
歡情如月輪,圓時再不滿。
古人不可期,今人當奈何。
對酒乍相忘,援琴發清歌。
適意方在茲,憂患徒相如。
憤世而忘己,吾生亦有涯。
商山采芝人,跡邇心自遐。
四郊雞犬是秦余,淳樸還推水竹居。
地僻肯從游子借,徑荒先命野人鋤。
瓶封菊蕊冬藏酒,饌入溪頭早市魚。
天半逢君能愛客,不妨高枕當吾廬。
清水半山別洞天,
太湖浩淼入云天。
崎嶇頂上三茅寺,
九曲門前掛一鞭。
頭昏項緊有何奇,
腿腳花班黑肚皮。
翅上更有膏藥積,
只好將來去喂雞。
懸巖小閣碧梧桐,似有人聲在半空。
百叩銅環渾不應,松花滿地午蔭濃。
新雨漲汀沙,倚蘭橈、正值江亭初曉。堤墜亂桃紅,紅橋下、斜映花陰如掃。
波紋沁碧,一雙燕子凌波小。乍罥晴絲,還又轉,卻誤銜來萍草。
漫從南浦催歸,是閒情、客里春游未了。雙槳載笙歌,鴛鴦起、何處畫船吹到。
曲終渺渺。前溪漸覺鶯聲悄。寒食今番過也,報道湔裙人少。
谷雨攜筐摘嫩芽,
大棚頂畔是儂家。
一甌茗試清泉好,
郎有閒時來吃茶。
危棟勢凌空,時有浮云度。應與樓中僧,去來本無住。
縹緲臨虛檻,端居最上層。孤高下無地,著個看云僧。
老僧靜焚香,香燼添微爝。相對默無言,心清自聞妙。
定起茶初熟,煙生風更吹。村翁欲相候,慚愧鬢成絲。
亭亭畫舸系春潭,
直待行人酒半酣。
不管煙波與風雨,
載將離恨過江南。
鄭聲良可厭,
閑抱七絲琴。
欲識調弦意,
理人先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