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大蓬嶺度繩橋至杜秀才山莊
度筰臨千仞,梯山躡半空。
濕云朝莫雨,陰壑古今風。
亭觀參差見,闌干詰曲通。
柳空叢筿出,松偃翠蘿蒙。
負籠銀釵女,鉏畬鶴發翁。
何由有余俸,小筑此山中。
度筰臨千仞,梯山躡半空。
濕云朝莫雨,陰壑古今風。
亭觀參差見,闌干詰曲通。
柳空叢筿出,松偃翠蘿蒙。
負籠銀釵女,鉏畬鶴發翁。
何由有余俸,小筑此山中。
踩著竹索橋面臨千仞深谷,攀登山路腳踏在半空中。潮濕的云霧早晚帶來雨,陰暗的溝壑古今吹著風。亭臺樓閣錯落可見,欄桿曲折相通。柳樹稀疏處翠竹露出,松樹倒伏被翠蘿纏繞。背著竹籠的銀釵女子,鋤地的白發老翁。怎樣才能有多余的俸祿,在這山中建造一座小屋。
度筰(duó zuó):渡竹索橋。筰,竹索。
梯山:攀登山路。躡(niè):踩,踏。
朝莫:早晚。莫,同“暮”。
亭觀(guàn):亭臺樓閣。
詰曲:曲折。
筿(xiǎo):小竹子。
偃(yǎn):倒伏。
負籠:背著竹籠。
鉏畬(chú yú):鋤地開荒。
具體創作時間地點不詳。可能是詩人在游歷途中經過大蓬嶺,看到杜秀才山莊周圍的景色后有感而發。當時或許是遠離塵世喧囂,詩人被深山的寧靜和質樸所打動,從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深山隱居生活的向往。其突出特點是景色描寫生動,通過多種意象勾勒出深山風貌。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算著名,但展現了詩人對自然的敏銳觀察和對寧靜生活的追求。
小沾清露細搖風,養得新花次第紅。
客至莫教樽酒燥,朝吟夕賞未知窮。
雨后南溪水,新添幾尺流。壺觴陪父老,笑語到林邱。掃石聊施簟,烹魚旋摘鉤。酒闌更坐起,隨意看鳧鷗。
闊略師生禮,相將把釣竿。青山閒共適,白發醉同歡。雨色尊前近,灘聲樹杪寒。踏泥連騎緩,歸路不知難。
老守自慚無善政,
衰公不稱作遨頭。
鹿散荊榛雉翳煙,
官家猶算水衡錢。
帝恩浩蕩春如海,
何但陪京雨露邊。
客景逢除夕,
無聊轉厭喧。
遙知北堂上,
焚燭看花繁。
昨夜夢揚州。廿四橋頭。香風吹上小紅樓。十二闌干圍錦繡,艷我吟眸。
對此抵封侯。婪尾春留。淡煙微雨助嬌柔。金帶圍開徵吉兆,紅紫誰侔。
乙未河清九曲,神霄瑞降群仙。
唯公殊寵最華年。高侍玉皇香案。
富貴鵬程九萬,康寧鶴算三千。
功成拔宅上青天,愿廁庭中雞犬。
河鼓天孫各老成,無愁可解任秋聲。
癡兒笑月羞眉曲,稚女穿針斗眼明。
夜半且分瓜果供,天中豈識別離情。
未能免俗消光景,醉臥西風夢亦清。
山環徑仄碧層層,指點苔蹤快一登。犬吠叢林知古剎,云橫洞口見幽僧。禹碑勒處巖為石,圣廟光乖月是燈。引望高峰勤仰止,天空霞靜賞心騰。
丹楓穿日灑陰層,搜壑尋幽處處登。若悟安心原有偈,誰云游客不如僧。湘流岳峙煙嵐幕,幡定風清梵貝燈。興劇不知禽語夕,鐘聲樹杪隔林騰。
發祥云彩記芒碭,豐沛由來是故鄉。
裕國黃金揮已盡,連城白璧碎無光。
頭銜早駕陪都上,鼾息豈容臥榻旁。
使氣更憐程不識,算來不值一錢償。
寄跡街東兩載馀,累人辛苦又移居。
妻兒以外雞鵝鴨,產業無多筆硯書。
七夕已過聊守拙,重陽未到遽催租。
何時料理魚竿去,自結南陽破草廬。
樓畔猶馀金谷恨。十斛量珠,買得香魂醒。吹水差差添碧暈。苔痕浸入菱花鏡。
簾外東風憑掃徑。拾翠相邀,休誤尋芳信。一掬盈盈誰與贈。綴釵飛上輕蟬鬢。
聽人說真諦,言下頗了了。
然求上乘禪,莫若無言好。
有時笑口開,我亦不自曉。
持定無無想,此身亦可少。
梵志問故鄰,木蘭坐舊床。
去恨已斷絕,歸意更凄涼。
秋水寒塘凈,蘭檣別渚通。林端懸片雨,蘋末起微風。孤嶼浮波外,長天一棹中。漁竿堪自老,不是慕非熊。
西汀懷舊隱,秋杪片帆來。落照樽前樹,寒煙水上臺。舟移明鏡轉,云盡畫屏開。笑語淹吾舅,浮槎夜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