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謝鄭仲南惠詩二首 其一
毫端萬態鬭森嚴,山比崇高粟比纖。
學博自應前輩似,才多真可萬人兼。
心傳家法書仍在,腹有成章筆未拈。
雄辯縱橫皆正論,卻羞季子尚飛箝。
毫端萬態鬭森嚴,山比崇高粟比纖。
學博自應前輩似,才多真可萬人兼。
心傳家法書仍在,腹有成章筆未拈。
雄辯縱橫皆正論,卻羞季子尚飛箝。
筆端呈現出萬千姿態,相互爭奇斗艷,嚴謹森嚴。山顯得無比崇高,粟米則無比纖細。學問淵博自然就像前輩一樣,才華橫溢真能一人抵得上萬人。家傳的學問心法和書籍依然留存,心中已有文章,只是筆還未提起。雄辯滔滔且都是正確的言論,卻羞于像蘇秦那樣運用縱橫捭闔之術。
毫端:筆端。鬭:同“斗”,爭斗、競爭。森嚴:嚴肅整齊,這里形容筆端呈現的姿態嚴謹。
學博:學問淵博。
才多:才華豐富。萬人兼:一個人能比得上萬人。
心傳家法:指家族世代相傳的學問、技藝等。
腹有成章:心中已經有了文章。
雄辯縱橫:能言善辯,言論自由奔放。正論:正確的言論。
季子:指蘇秦,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善用飛箝之術。飛箝:戰國縱橫家的一種游說之術。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的內容推測,可能是詩人收到鄭仲南的贈詩后,有感于對方的才學,而以次韻的方式回贈此詩。當時社會可能重視學問和才華,詩人與鄭仲南可能處于一個有文化交流氛圍的圈子。
這首詩主旨是贊揚鄭仲南的才學和言論。其特點是通過形象的比喻和用典來表達情感,在文學史上雖可能無重大影響,但體現了當時文人之間以詩交流、相互贊賞的文化現象。
妾貌微微改,君恩漸漸疏。
本期為匹鳥,深恐作前魚。
卻月無心畫,香云信手梳。
佳人多薄命,不必重欷歔。
晚來閑立小溪邊,看徹遙峰入紫煙。
四壁盡堪供我隠,一寒未至乞人憐。
功名不與樽前事,時序寧知局上遷。
可笑區區當世士,滿懷冰炭苦相煎。
女媧摶土費工夫,個個生來個個麤。
有底終須還富貴,無時換不得頭顱。
若還非我安知我,莫道今吾非故吾。
也要終南分一半,麻衣還肯點頭無。
昌黎不作穎師已,千古風流隨逝水。
大音祗在天壤間,云竹翁能發其秘。
明之為侯王,幽之為神鬼。
悟翁一轉指頭禪,萬事泯然心耳廢。
澗泉淅瀝走宮商,仙佩丁當分角徵。
數聲急羽來秋空,夜半西風掠蛩砌。
諸公不但知此音,真欲鉤深得其藝。
大篇小什分珠璣,往往不惜兼金餽。
吾聞南風之歌下舜廊,四海熙熙樂平治。
愿翁持此天上頭,一鼓解民慍,再鼓阜民財,勿作區區自豐計。
四方上下忽相從,君信西來我信東。
剡雪不乘清夜興,軍山依舊夢魂中。
合離有數機如發,歲月無情鬢欲翁。
斜照一林云百樹,吟筒翻作遞愁筒。
石屏峰下孤吟客,吟到頭童更苦吟。
四海江山多識面,百年人物半知心。
詩于唐米偶先后,較以杜韋無古今。
容易相逢容易別,不堪回首白云深。
寒色滿空山,翛然一徑閑。
鳥啼黃葉外,人度翠峰間。
古殿藏云氣,唐碑帶蘚斑。
未窮幽絕處,興盡忽思還。
騎鶴樓前奏宓琴,朅來又作海山吟。
碧云不隔鄉關夢,白發能灰客子心。
愧我抗塵徒走俗,羨君博古更通今。
新詩清響傳空谷,擊節長歌到夜深。
仰天灣下,喝石嶺頭。
昔年落賺,覆水難收。
當堂稱父子,背面是冤仇。
影也不愿再見,豈料界隨相逐同到福州。
莫莫莫,休休休。
粗香強撮土,說破不為讎。
薄暮簷牙雨跳珠,兒童指似雪先驅。
初聞竹上來能密,旋覺梅梢重欲扶。
北地多應三丈許,南州近亦十年無。
此間斷縛吳元濟,看踏銀沙入獻俘。
樓俯澄江碧,山宜四面觀。
壓波橋影闊,帶雨櫓聲寒。
客夢因詩醒,歸心得酒寬。
虛懷納幽致,濕翠撲欄干。
才有梅花便不村,其人如玉立黃昏。
些些蕊里藏風韻,個個枝頭帶月魂。
常挹清香來燕坐,可教落片點空樽。
到腰深雪庭前白,心事寒松擬共論。
金谷桃李叢,畚插費培植。
寒冰猶未泮,花葉已薿薿。
貞松生南山,石老厥土瘠。
春回氣尚淺,生意幾欲息。
東皇本無私,托根異形色。
曾謂天地功,不及糞壤力。
攙先三日上元前,天產皇家間世才。
臺閣久傾紅藥賦,山川聊為錦衣回。
地分八群尊威節,天遣千花獻壽杯。
只恐金甌名不掩,使星歸處是三臺。
門前楊柳樹,長系波頭船。
隔岸幾人家,青林吐炊煙。
飛鳥逐林間,游魚躍深淵。
物各適其性,于人胡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