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處士墳山禮亭
風馬云車悵莫尋,祠亭空鎖古原陰。
豆觴三獻禮經事,霜露四時人子心。
世盡浮云同渺渺,名高拱木共森森。
平生積善身徒老,頼有家兒敵萬金。
風馬云車悵莫尋,祠亭空鎖古原陰。
豆觴三獻禮經事,霜露四時人子心。
世盡浮云同渺渺,名高拱木共森森。
平生積善身徒老,頼有家兒敵萬金。
駕著風云、以云為車的仙人已難尋覓,令人惆悵,祭祀的亭閣空自鎖住古原的陰暗。擺上豆觴進行三次獻禮,這是遵循禮儀之事,四季的霜露都寄托著為人子女的心意。世間之事都如浮云般渺茫,名聲高尚如同高大的樹木一樣肅穆。一生積善卻只是徒然老去,好在有出色的兒子抵得上萬金。
風馬云車:仙人所乘之車,這里可能指劉處士已逝如仙人遠去。
豆觴:祭祀用的器具,豆是古代盛食物的器具,觴是酒杯。
三獻禮:祭祀時的一種禮儀程序。
拱木:指高大的樹木。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可能是作者去劉處士墳山祭祀時所作。當時社會或許注重禮儀和對逝者的追思,作者面對劉處士的墳山禮亭,有感于劉處士的生平經歷和其后人的情況,從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祭祀劉處士,表達對其的緬懷。特點是意境營造出色,情感表達深沉。在文學史上雖可能無顯著地位,但展現了當時祭祀文化和人們的情感態度。
弘閣陳芳宴,佳賓此會難。
交逢貴日重,醉得少時歡。
舒黛凝歌思,求音足筆端。
一聞清佩動,珠玉夜珊珊。
沈疴結繁慮,臥見書窗曙。
方外三賢人,惠然來相親。
整巾起曳策,喜非車馬客。
支郎有佳文,新句凌碧云。
霓裳何飄飄,浩志凌紫氛。
復有沈冥士,遠系三茅君。
各言麋鹿性,不與簪組群。
清言出象系,曠跡逃玄??。
心源??澄寂,世故方??紛。
終當逐師輩,巖桂香氳芬。
窗前兩好樹,眾葉光薿薿。
秋風一拂披,策策鳴不已。
微燈照空床,夜半偏入耳。
愁憂無端來,感嘆成坐起。
天明視顏色,與故不相似。
羲和驅日月,疾急不可恃。
浮生雖多涂,趨死惟一軌。
胡為浪自苦,得酒且歡喜。
玉露中秋夜,
金波碧落開。
鵲驚初泛濫,
鴻思共裴回。
遠月清光徧,
高空爽氣來。
此時陪永望,
更得上燕臺。
鳳城初日照紅樓,
禁寺公卿識惠休。
詩引棣華沾一雨,
經分貝葉向雙流。
孤猿學定前山夕,
遠鴈傷離幾地秋。
空性碧云無處所,
約公曾許剡溪游。
珠履行臺擁附蟬
外郎高步似神仙
陳詞今見唐風盛
從事遙瞻衛國賢
擲地好詞凌彩筆
浣花春水膩魚箋
東山芳意須同賞
子看囊盛幾日傳
曉風山郭雁飛初,
霜拂回塘水榭虛。
鼓角清明如戰壘,
梧桐搖落似貧居。
青門遠憶中人產,
白首閑看太史書。
城下秋江寒見底,
賓筵莫訝食無魚。
亞相冠貂蟬,分憂統十聯。
火星當永日,云漢倬炎天。
齋禱期靈貺,精誠契昔賢。
中宵出騶馭,清夜旅牲牷。
觸日看初起,隨車應物先。
雷音生絕??,雨足晦平阡。
瀟灑四冥合,空蒙萬頃連。
歌謠諠澤國,稼穡徧原田。
故事三臺盛,新文六義全。
作霖應自此,天下待豐年。
行年未四十,已覺百病生。
眼眩飛蠅影,耳厭遠蟬聲。
甘辛敗六藏,冰炭交七情。
唯思曲肱枕,搔首擲華纓。
蜀國本多士,雄文似相如。
之子西南秀,名在賢能書。
薄祿且未及,故山念歸歟。
迢迢三千里,返駕一羸車。
玉壘長路盡,錦江春物余。
此行無慍色,知爾戀林廬。
清景同千里,寒光盡一年。
竟天多鴈過,通夕少人眠。
照別江樓上,添愁野帳前。
隋侯恩未報,猶有夜珠圓。
臨風結煩想,客至傳好音。
白雪緘郢曲,朱弦亙蜀琴。
泠泠響幽韻,欵欵寄遐心。
歲晚何以報,與君期斷金。
二賢同載筆,久次入新年。
焚草淹輕秩,藏書厭舊編。
竹風晴翠動,松雪瑞光鮮。
慶賜行春令,從茲佇九遷。
祥輝上干呂,
郁郁又紛紛。
遠示無為化,
將明至道君。
勢凝千里靜,
色向九霄分。
已見從龍意,
寧知觸石文。
狀煙殊散漫,
捧日更氛氳。
自使來賓國,
西瞻仰瑞云。
四時皆有月,
一夜獨當秋。
照耀初含露,
裴回正滿樓。
遙連雪山凈,
逈入錦江流。
愿以清光末,
年年許從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