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龍引二首
黃帝鑄鼎于荊山,煉丹砂。
丹砂成黃金,飄然揮手凌紫霞,從風縱體登鸞車。
登鸞車,侍軒轅,鼎湖流水清且閑,軒轅去時有弓劍,古人傳道留其間。
后宮嬋娟多花顏,乘鸞飛煙亦不還,騎龍攀天造天關。
造天關,聞天語,長云河車載玉女。
載玉女,過紫皇,下視瑤池見王母,蛾眉蕭颯如秋霜。
黃帝鑄鼎于荊山,煉丹砂。
丹砂成黃金,飄然揮手凌紫霞,從風縱體登鸞車。
登鸞車,侍軒轅,鼎湖流水清且閑,軒轅去時有弓劍,古人傳道留其間。
后宮嬋娟多花顏,乘鸞飛煙亦不還,騎龍攀天造天關。
造天關,聞天語,長云河車載玉女。
載玉女,過紫皇,下視瑤池見王母,蛾眉蕭颯如秋霜。
黃帝在荊山鑄鼎,煉制丹砂。丹砂煉成了黃金,他瀟灑地揮手,凌駕于紫霞之上,順著風舒展身體登上了鸞車。登上鸞車,侍奉軒轅黃帝,鼎湖的流水清澈又安閑,軒轅離去時留下了弓劍,古人傳說這些留在了此間。后宮中嬋娟般美麗的女子,乘著鸞鳥飛入云煙也不再回來,她們騎龍攀天直抵天關。抵達天關,聽到了天帝的話語,長長的銀河之車載著玉女。載著玉女,經過紫皇居所,向下看到瑤池見到了王母,她的蛾眉蕭索如同秋霜。
鑄鼎:傳說黃帝鑄鼎于荊山之下。
煉丹砂:古代方士用丹砂煉制丹藥,認為服之可長生不老。
凌紫霞:凌駕于紫霞之上。
從風縱體:順著風舒展身體。
鸞車:傳說中仙人所乘的車。
軒轅:黃帝名軒轅。
鼎湖:傳說黃帝鑄鼎于荊山下,鼎成后乘龍升天,后人把他升天處叫鼎湖。
嬋娟:形容姿態曼妙優雅,這里指美女。
造天關:抵達天關。
紫皇:道教稱天上最尊的神為紫皇。
蛾眉:女子細長而彎的眉毛,這里指王母。
此詩創作于盛唐時期,李白深受道家思想影響,向往自由、追求神仙境界。他一生渴望實現政治抱負卻仕途坎坷,創作此詩時,或許借對黃帝升仙等神話傳說的描寫,來寄托自己超脫塵世的愿望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神仙世界的向往。其突出特點是充滿浪漫奇幻色彩,運用大量神話傳說。在文學史上,它體現了李白浪漫主義詩歌的典型風格,豐富了古代詩歌的藝術表現形式。
山蟬秋晚妨人語,
客子驚心馬亦嘶。
能閱幾時新碧樹,
冬日誠可愛,不如夜漏多。幸君霜露里,車馬犯寒過。
學耕不逢年,稂莠敗黍禾。豈唯親賓散,鳥鼠移巢窠。
獨見青松心,凌霜庇柔蘿。壯日賤若此,留恩意如何。
因憶古丈夫,一言重山河。臨風彈楚劍,為子奏燕歌。
上陽宮里女,玉色楚人多。
西信無因得,東游奈樂何。
隴頭水,千古不堪聞。
生歸蘇屬國,死別李將軍。
細響風凋草,清哀雁落云。
楚山清洛兩無期,夢里春風玉樹枝。
何況芙蓉樓上客,海門江月亦相思。
胡風吹雁翼,遠別無人鄉。君近雁來處,幾回斷君腸。
昔奉千日書,撫心怨星霜。無書又千日,世路重茫茫。
燕國有佳麗,蛾眉富春光。自然君歸晚,花落君空堂。君其若不然,歲晚雙鴛鴦。
顧兔蝕殘月,幽光不如星。女兒晚事夫,顏色同秋螢。
秋日邊馬思,武夫不遑寧。燕歌易水怨,劍舞蛟龍腥。
風折連枝樹,水翻無蒂萍。立身多門戶,何必燕山銘。
生世不如鳥,雙雙比翼翎。
季秋天地閑,萬物生意足。我憂長于生,安得及草木。
試從古人愿,致酒歌秉燭。燕趙皆世人,詎能長似玉。
俯憐老期近,仰視日車速。蕭颯御風君,魂夢愿相逐。
百年夜銷半,端為重纓束。
琴仙人,得仙去。
萬古釣龍空有處,我持曲鉤思白魚。
仙溪綠盡含空虛,天鈞蹤跡無遺余。
燒香寄影在巖樹,
浮客倦長道,秋深夜如年。
久行惜日月,常起雞鳴前。
夕計今日程,息車在苕川。
霜中水南寺,金磬泠泠然。
疇昔此林下,歸心巢頂禪。
身依寤昏寐,智月生虛圓。
羈旅違我程,去留難雙全。
觀身話往事,如夢游青天。
明發止賓從,寄聲琴上弦。
聊書越人意,此曲名思仙。
團團銅鏡似潭水,
心愛玉顏私自親。
一經離別少年改,
難與清光相見新。
人日春風綻早梅,謝家兄弟看花來。
吳姬對客歌千曲,
流光易去歡難得,莫厭頻頻上此臺。
別地泰華陰,孤亭潼關口。夏日可畏時,望山易遲久。
暫因車馬倦,一逐云先后。碧霞氣爭寒,黃鳥語相誘。
三峰多異態,迥舉仙人手。天晴捧日輪,月夕弄星斗。
幽疑白帝近,明見黃河走。遠心不期來,真境非吾有。
鳥鳴草木下,日息天地右。躑躅因風松,青冥謝仙叟。
不知無聲淚,中感一顏厚。青霄上何階,別劍空朗扣。
故鄉此關外,身與名相守。跡比斷根蓬,憂如長飲酒。
生離抱多恨,方寸安可受。咫尺岐路分,蒼煙蔽回首。
山上涼云收,日斜川風止。
娥皇五十弦,秋深漢江水。
初因無象外,牽感百憂里。
霜露結瑤華,煙波勞玉指。
將隨落葉去,又繞疏蘋起。
哀響云合來,清余桐半死。
女顏萬歲后,豈復嬋娟子。
不道神無悲,那能久如此。
魂魄無不之,九山徒相似。
沒沒竟不從,唯傷遠人耳。
斑斑淚篁下,恐有學瑟鬼。
細柳連營石塹牢,平安狼火赤星高。
巖云入角雕龍爽,
圣人唯有河湟恨,寰海無虞在一勞。
十二峰巒斗翠微,
石煙花霧犯容輝。
青春楚女妒云老,
誰傷宋玉千年后,
留得青山辨是非。
圣母祠堂藥樹香,邑君承命薦椒漿。
風云大感精神地,野人久會神仙事,敢奏歌鐘慶萬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