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吳侍郎朝謁天慶宮
上路鳴騶遠,叢霄故館開。
華簪堯豸出,輕舄漢鳧來。
探妙云敷笈,蠲煩露溢杯。
直須重締約,飛蓋一徘徊。
上路鳴騶遠,叢霄故館開。
華簪堯豸出,輕舄漢鳧來。
探妙云敷笈,蠲煩露溢杯。
直須重締約,飛蓋一徘徊。
在大路上,前導的喝道聲從遠處傳來,高聳云霄的天慶宮舊館敞開。戴著華貴冠簪、如御史般的官員走出,像仙人一樣穿著輕鞋到來。探尋玄妙,如云朵般翻開書冊,消除煩惱,杯中斟滿如露水般的美酒。真應該重新訂立約會,乘車再來此徘徊游覽一番。
鳴騶:喝道的前導騎從。
叢霄:高聳云霄。
華簪:華貴的冠簪,借指顯貴。堯豸:傳說獬豸能辨曲直,后以“豸冠”為御史等執法官的代稱,這里指官員。
輕舄:輕便的鞋子,傳說東漢王喬為葉縣令,有神術,每月朔望常自縣詣臺朝,帝怪其來數而不見車騎,密令太史伺望之,言其臨至,輒有雙鳧從東南飛來,舉羅張之,但得一雙舄焉,這里以“輕舄漢鳧”形容人如仙人般到來。
敷笈:打開書冊。
蠲煩:消除煩惱。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天慶宮是道教宮觀,吳侍郎應是一位官員。詩人可能是在與吳侍郎一同朝謁天慶宮后,為和詩而作。當時道教在社會有一定影響力,朝謁宮觀是文人雅士常見的活動,詩人借此表達對道教文化的興趣和對高雅活動的感受。
這首詩主旨是描繪朝謁天慶宮的情景,突出活動的莊重高雅和探尋玄妙的氛圍。其特點是用典豐富、語言典雅。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反映了當時文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活動。
常年怕花落,今夕愁花開。借問爾何意,支離斷舉杯。晝眠貪擁被,春望羨登臺。不分枝頭玉,東風故故催。
赤縣層城列羽旄,往來車馬日勞勞。水流北去天河近,山拱西來禁闕高。長路強驅心已倦,清秋悵望首重搔。滿篝禾黍斜陽外,何處春謳對濁醪。
夫子文章不可為,從心到口沒參差。咄哉韓子休污我,卻道詩葩與易奇。
天然翠袖隱豐肌,好是胭脂未透時。夜睡無香供蝶夢,晨妝有恨只鶯知。坡仙具眼猶燒燭,子美多情卻欠詩。料得錦城花正好,怨公底事訪春遲。
去者日已疏,來者日已親。且勿疏去者,曾是多親人。寒暑互轉圜,生死同昏昕。巍巍北邙山,壘壘多丘墳。狐兔穴蒼窆,蒿萊翳佳城。金貝悉羽化,吊祭空腥葷。豈無一杯酒,相與娛青春。
交天昧爽出金門,格廟詞稱格帝閽。可是乞靈多擁護,此身原是帝王孫。
洞簫吹罷思無聊,卻下閒庭弄柳條。寂寂小園春晝永,一聲啼鳥水平橋。
龍虎臺高秋意多,翠華來日似鸞坡。天將山海為城塹,人倚云霞作綺羅。周穆故慚《黃竹賦》,漢高空奏《大風歌》。兩京巡省非行幸,要使蒼生樂至和。
暫拋軟紅市,洗眼對輕嵐。是物終于化,無形不在涵。佛猶如是說,我豈偶然凡。看取浮云影,忽然過布衫。
汝去含香露未乾,欲憑春破紫微寒。片帆飛盡瀟湘雨,十二峰頭黛色殘。
金天行秋河漢涼,星軺夜起尚書郎。隴山晴樹熙化日,燉煌楚道沾飛霜。天邊鸞鵠意自遠,草間狐兔無苦傷。丈夫樹業方如此,探別不用愁中腸。
白發衰天癸,丹砂養地丁。
南望家山有所思,十年誰共菊花卮。不堪遠雁傳書處,又是重陽送別時。
共臨寒水別,獨趨暮春歸。萬事風前燭,百年梭過機。應尋騎鶴客,重詠落霞飛。林葉終何補,京塵化舊衣。
平生不識鄭山輝,寫草成圖偶見之。恍惚鵝群翻水日,依稀鴻爪印沙時。康成已矣空書帶,靈運悽其但夢池。寸楮尺縑能寄否,敢憑歸雁致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