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酺 無射商荷塘小隱
峭石帆收,歸期差,林沼年銷紅碧。漁蓑樵笠畔,買佳鄰翻蓋,浣花新宅。地鑿桃陰,天澄藻鏡,聊與漁郎分席。滄波耕不碎,似藍田初種,翠煙生璧。料情屬新蓮,夢驚春草,斷橋相識。平生江海客。秀懷抱、云錦當秋織。任歲晚、陶籬菊暗,逋冢梅荒,總輸玉井嘗甘液。忍棄紅香葉。集楚裳、西風催著。正明月、秋無極。歸隱何處,門外垂楊天窄。放船五湖夜色。
峭石帆收,歸期差,林沼年銷紅碧。漁蓑樵笠畔,買佳鄰翻蓋,浣花新宅。地鑿桃陰,天澄藻鏡,聊與漁郎分席。滄波耕不碎,似藍田初種,翠煙生璧。料情屬新蓮,夢驚春草,斷橋相識。平生江海客。秀懷抱、云錦當秋織。任歲晚、陶籬菊暗,逋冢梅荒,總輸玉井嘗甘液。忍棄紅香葉。集楚裳、西風催著。正明月、秋無極。歸隱何處,門外垂楊天窄。放船五湖夜色。
東海之水化為田,北溟之魚飛上天。城有時而復,陵有時而遷,理固常矣,人亦其然。
觀夫陌上豪貴,當年高位,歌鐘拂天,鞍馬照地,積黃金以自滿,矜青云之坐致,高館招其賓朋,重門疊其車騎。
及其高堂傾,曲池平,雀羅空悲其處所,門客肯念其生平?
已矣夫!世路崎嶇,孰為后圖?豈無疇日之光榮,何今人之棄予。
彼乘軒而不恤爾后,曾不愛我之覉孤。嘆君門兮何深,顧盛時而向隅。
攬蕙草以惆悵,步衡門而踟躕。強學以待,知音不無。
思達人之惠顧,庶有望于亨衢。(見《文苑英華》卷九一)。
一乘本非有,三空何所歸?
幸得金門詔,行背玉毫暉。
未能齊物我,猶懷識是非。
賴爾同心契,知余志不違。
幕齊云葉卷,酒度榴花飛。
寄語繩床執,辭君匡坐威。
山居自可安,樂道不為難。
甲乙題書卷,梧桐數藥丸。
樹陰連戶靜,泉影度窗寒。
抱琴聊倚石,高眠風自彈。
鐘鼓沸城闉,戎蕃預國親。
神明今漢主,柔遠靜胡塵。
琴歌馬上怨,楊柳曲中春。
唯有關山月,偏迎北塞人。
觀內有婦人(一作“女”),號名是女官。
各各服梳畋(項謂通“略”),悉帶芙蓉冠。
長裙并金色,橫披(一作“被”,張改作“帔”)黃??單。
朝朝步虛贊,道聲數千般。
貧無巡門乞,得谷相共飡。
常住無貯積,鐺釜當房安。
眷屬王侵(張改作“役”)苦,衣食遠求難。
出無夫婿見,病困絕人看。
乞就(一作“與活”)生緣活,交即免饑寒。
天地開泰,日月貞明。
政教弘闡,至治隆平。
三陽應節,百卉舒榮。
憓流方外,酺飲上京。
誰斷巨鰲足?連山分一股。誰跨海上鵬?壓作參差羽。
應是女媧輩,化工揮巧斧。掀翻煮石云,大塊將天補。
渣滓至今在,縣瓴分注乳。磊落擲遐荒,齟齬不合土。
忙驚日月過,晃漾空中舞。裒益問巨靈,谽谺礙臂武。
塞罅制逆流,努力跡駢拇。神禹四載仆,九年梗作雨。
紆回殺拗區,澎湃亂飛鼓。漫下祖龍鞭,六丁擭舟府。
漫發熊繹矢,非石又非虎。數狹不能制,伊誰可再侮。
曾把蓬萊輪,難將此物賭。羅浮亦可移,此物不可取。
肋斗出盤山,粗能踞地主。芝田第九層,最上蕙生圃。
雪盡青山昏,師旋赤眉至。
皇天監有光,邊帥卻非義。
六月張貔貅,萬弓發羊豕。
海岳皆效靈,苗民悉循紀。
卷舒如祥云,進止若時雨。
薄暮天為陰,銜枚肅我旅。
一火空巢窩,群兇相籍死。
《采芑》歌言旋,記此非黷武。
返老成少是還丹,不得守仙亦大難。
愁見鬢斑令卻黑,一日但服三十丸。
松竹本自無艷色,金液因從火制干。
五子可定千秋旨,百歲如同一萬年。
世間亂浩浩,賊多好人少。
逢著光火賊,大堡(戴校“太保”)打少保(項校“小堡”)。
賤價得他物,錢亦不還耀(張改作“糶”、項校“還錢亦不糶”)。
自買(張改作“賣”)索錢多,他買還錢少。
不得萬萬年,營作千年調。
天子與你官,俸祿生(項校“坐”)地(張改作“由他”)授。
飲響(戴、項校“饗”)不知足,貪婪得動手。
每懷劫賊心,恒張餓狼口。
[枷](加)鎖忽然至,飯蓋遭毒手。
不語諦觀如來,逍遙獨脫塵埃。
合眼任心樹下,跏趺端坐花臺。
不懼前后二際,豈著水火三災。
只遣榮樂靜(靖)坐,莫戀妻子錢財。
稱體寶衣三事,等身錫杖一枚。
常持智慧(惠)刀劍,逢者眼目即開。
五嶺分鳶徼,三天峙鷲峰。法堂因嶂起,香閣與巖重。
寒水千尋壑,禪林萬丈松。日將輕影殿,風閑響傳鐘。
佛帳珠幡繞,經函寶印封。野鳴初化鶴,岸上欲降龍。
北牖泉埃散,南階石癬濃。凈花山木槿,真蒂水芙蓉。
古塔留奇制,殘碑紀勝蹤。一音三界路,十善百靈恭。
流竄同飄萚,登臨??杖笻。攝衣趨福地,跪膝對真容。
忽似毗耶偈,還如舍衛逢。宿心常懇懇,爾日更颙颙。
苦業暥前際,危光迫下舂。已知空假色,猶念吉除兇。
覆護如無爽,歸飛庶可從。
若能無著即如來,身中寶藏自然開。
一切生死皆消滅,判不更畏受胞胎。
悮(陳校作“悟”)時剎那不移慮,父子相見付珍財。
眾魔外道皆賓仗(項校“伏”),諸天空中唱善哉。
宋臘何須說,虞姬未足談。
頰態花翻愧,眉成月倒懸(《詩格》作“妝罷花更丑,眉成月對愁”。此首為贊譽志。以上六首皆見《文鏡秘府論》地卷《六志》引上官儀《筆札華梁》。《吟窗雜錄》卷一引托名魏文帝《詩格》每首各引二句。)
(按:《文鏡秘府論》原注“《筆札》略同”,《筆札》即指《筆札華梁》。王夢鷗《唐初詩學著述考》考證偽題魏文帝《詩格》,實即《筆札華梁》之刪節本,又謂“其『假作某詩』云云,其詩疑即上官儀詩”。王利器《文鏡秘府論校注》云:“蓋無適例,故爾假作也。”今據以收歸上官儀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