拄杖銘
黑似漆,清而癯。龍無角,蛇有須。
契得之,不自扶。空老矣,乃用渠。
穿天臺挑衡廬,涵瀛浡,吞江湖。
山水具,默然無。突然出,擬則迂。
點須彌,為丘墟。指墻壁,為文殊。
快薦取,勿躊躇。是之外,乃無余。
黑似漆,清而癯。龍無角,蛇有須。
契得之,不自扶。空老矣,乃用渠。
穿天臺挑衡廬,涵瀛浡,吞江湖。
山水具,默然無。突然出,擬則迂。
點須彌,為丘墟。指墻壁,為文殊。
快薦取,勿躊躇。是之外,乃無余。
它黑得像漆一樣,清瘦而挺拔。說像龍卻沒有角,似蛇卻長著須。偶然得到它,起初并不依賴它。人已年老體衰,才開始用它。拄著它可穿越天臺山、挑著衡山廬山,能容納大海,可吞下江湖。有了它,山水之景仿佛都具備了,卻又默默無言。它突然出現,若去刻意揣度就顯得迂腐。用它點一下須彌山,能讓其變為廢墟;指著墻壁,能將其化作文殊菩薩。要趕快領悟,別再猶豫。除了這些,就沒有其他含義了。
癯(qú):清瘦。
契:投合,這里有偶然得到之意。
渠:它,指代拄杖。
天臺、衡廬:天臺山、衡山和廬山。
瀛浡(yíng bó):大海。
須彌:佛教傳說中的神山。
文殊:文殊菩薩,佛教四大菩薩之一。
薦取:領悟、理解。
具體創作背景不詳,推測可能是詩人在年老時,對人生有所感悟,借拄杖這一日常物品,表達對佛法、人生哲理的思考。
此詩主旨是借拄杖傳達一種對人生哲理的領悟,勸人及時把握。其特點是想象奇特,以物寓理。在文學上,展現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思想深度。
家敝淵明苦,愁如止酒何。無嫌游白社,只愛詠荊軻。栗里田園少,籃輿子侄多。黃花吾與汝,長此媚巖阿。
一夜狂風吹桕樹,錦林飄盡玉無數。夢回疏影半斜窗,月明誤有梅花句。
融融春色滿花源,楊柳陰中系畫船。笑逐鰲頭花下去,旌旗夾道鼓淵淵。蘭舟泛泛漾輕風,十里桃花一望中。疑是馀霞天外落,不應花解滿山紅。花繞禪房水更深,靜中啼鳥有嘉音。我來已覺心如水,不用臨流更洗心。
高城如榭水如油,良月開樽破客愁。夾坐名花含露艷,薦亡燈火雜星流。飛觴欲叫清輝下,改□俄驚戍鼓收。一輩蓬飄無所事,謀歡重九再登樓。
略嫌柳眼春情少。微雨滴漣漪。泠泠醒了,枝頭沉夢,燕子飛時。小橋花傘,有人倚若,一朵香梔。水湄還折,條枚纖軟,綰著相思。
日上南窗已數竿,醉頭扶起不巾冠。欲開社甕多招客,先乞兵廚暫補官。玩世唯知酒功圣,藏身無似醉鄉寬。麒麟閣上功名字,不博生前一笑歡。
官居到處郵傳,歲月驚人電飛。惆悵同來德耀,故鄉不與同歸。
抱病不堪沾盛典,迂疏猶恐負斯文。但歌擊壞春無限,垂老青山只白云。
禮樂既正。神人所以和。玉帛有序。志欲靜干戈。各分符瑞。俱誓裂山河。今日相樂。對酒且當歌。道德以喻。聽撞鐘之聲。神奸不若。觀鑄鼎之形。酆宮既朝。諸侯于是穆。岐陽或狩。淮夷自此平。若涉大川。言憑于舟楫。如和鼎實。有寄于鹽梅。君臣一體。可以靜氛埃。得人則治。何世無奇才。
長風吹高海底月,半落洮河色如雪。胡笳寫出隴頭聲,千聲萬聲吹不歇。此時都尉兵初盡,此夕單于陣方結。沸地黃沙凍欲牢,連天白草燒難熱。玉箸啼還遍,紅顏坐相訣。《楊柳》曲中離別久,《梅花》管里音書絕。胡笳本是從胡起,曲曲緣云咽流水。飛入重城怨已深,聽臨遙塞愁應死。誰知沙畔卷寒蘆,一曲能消膽氣粗。更使胡雛雙淚落,萬群嘶月過飛狐。
嘉樹生繁陰,林虛轉深杳。夜來疏雨收,綠水人家曉。素心寡所營,豈為煩慮擾。獨坐望南湖,清風動蘋杪。
單衣曉怯東風冷,忽過湖波千頃。山色倒侵溪影,一路隨孤艇。美人室遠飛云迥,遙憶小堂春永。睡起碧紗人靜,隔竹敲新茗。
當春愁緒轉難裁,卜夜空懷舊雨來。世事豈須疑按劍,人情只合付深杯。漁樵別有煙霞約,泉石應無燕雀猜。歸去五湖春水綠,捲綸猶及百花開。
霏霏凝露滴殘秋,葉底螳螂計已周。不謂利才奴有輩,詎知入蜀已無劉。迷樓肉陣悲姝子,隋苑吳宮惜莫愁。十斛明珠徒買恨,夜來臺地覓風流。
漫將樸樕比瓊枝,出處同根各異時。喬木干霄葵衛足,云泥相見笑攢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