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川道中寄汪守
漸遠閩中地更平,土風疏爽語言輕。
山濃不減嵩高翠,溪漲渾如洛浦聲。
忽見槐花思舉子,欲求螢火遺書生。
使君元是丈人行,回首鈴齋空復情。
漸遠閩中地更平,土風疏爽語言輕。
山濃不減嵩高翠,溪漲渾如洛浦聲。
忽見槐花思舉子,欲求螢火遺書生。
使君元是丈人行,回首鈴齋空復情。
漸漸遠離閩中,地勢更加平坦,當地風俗疏朗清爽,語言輕柔。山間濃郁的翠綠絲毫不遜色于嵩山,溪水上漲的聲音宛如洛水。忽然看到槐花,便想起了參加科舉的學子,想捉些螢火蟲送給書生。您本就是長輩,回頭再看您的官署,徒增一番情思。
閩中:福建一帶。
嵩高:即嵩山。
洛浦:洛水之濱。
舉子: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子。
使君:對州郡長官的尊稱,這里指汪守。
丈人行:長輩。
鈴齋:指州郡長官辦事的地方。
具體創作時間不詳。詩人在臨川道中,遠離閩中,一路所見引發諸多感慨。當時科舉是文人重要的出路,詩人看到槐花等自然景象便聯想到舉子。而汪守作為長輩,可能與詩人有一定情誼,詩人在途中對其產生思念之情。
這首詩主旨是途中寄情,既描繪了沿途風光,又表達了對舉子的關懷和對汪守的思念。語言清新,情景交融,展現了詩人細膩的情感和對生活的觀察。
魯教寂寥鄒辨已,異端塞路日殷繁。
寶絲遠緝千年緒,古鑒新磨一世昏。
正道以身為屏翰,真儒于此見淵源。
緘來遺像知君意,百世師模儼若存。
洗箕山之耳,緘周廟之口。
雷孤竹之腹,策六馬之手。
清乎慎乎,有余缊乎。
二者之間,吾其隠乎。
天色未清霽,浮云翳層空。
朦朧玉盤質,髣髴擘絮中。
瓊宇本瑩徹,一發不可容。
胡為受掩蓋,萬象歸冥蒙。
誰能召風伯,掃氛有余功。
中天懸清光,娟娟萬里同。
人心分內外,學道謹趨舍。巧令世所賢,木訥人謂野。
至圣垂大訓,夫豈欺我者。陽和發天葩,爛其映春斝。
一朝隨狂風,殆不如土苴。秋至萬寶成,結束槁葉下。
一一抱天根,真理不容假。持以薦豆籩,潔誠神所嘏。
孔門德行科,卓爾先游夏。漢世躬行人,未肯遜班馬。
照影空自妍,心事形面赭。美璞藏至用,不琢存大雅。
詩篇匪君重,閉戶自汛灑。余言亦已多,尚口不如啞。
公于率更,每稱吾家。是書之傳,似耶非耶。
書出于心,既勁且方。世多公書,行或未藏。
易方而圓,飄飄若仙。楷以其人,行以其天。
堂堂斯文,維軻與雄。我觀二書,如或見公。
以文致身,以恭奉上。
錙銖筆態,矩矱心匠。
論其鉤格則得紆余曲致之體,考其縱逸則妙雍容不迫之狀。
儼佩玉之度,肇官儀之創。
百辟班見,大廷宏敞。
方觚穎之發揮,蓋已具此氣象。
曰誰之書,元豐首相。
老來病是惡因緣,白晝明窗思悄然。
欲住又傾連夕雨,半醒似醉困人天。
近拈吟筆塵欺硯,遠想江樓浪拍船。
滿院杏花紅欲放,何時長笛醉風前。
時節近清明,云官未放晴。
落花春緒懶,飛絮客情輕。
新上誰家冢,深林宿處程。
相看一巵酒,為爾暫忘情。
摹法之精,必驗以真。
我見棗刻,已同似人。
啟以楷書,告以章草。
情敬之分,于此焉考。
啄木侵云起,流金正日中。
澗深猶斷港,山崦略無風。
自是人來去,何關暑蘊隆。
羲皇正高臥,多媿北窗翁。
以帝傅,從赤松。
有榮名,華厥躬。
超二疏,列三公。
瞻中臺,祖上東。
煥袞舄,樂鼓鐘。
壽九袠,天報豐。
思其人,想清通。
觀筆法,猶雍容。
開禧之元,予仕軍庾。偕朋命駕,嘗即甘露。慨懷海岳,賦詩吊古。
朅予再來,乘軺茲土。復登多景,乃得斯賦。江山幾案,風月樽俎。俯仰跡陳,臥臨意寓。
維賦之作,自庾開府。殷嘆婆婆,桓懷雄據。染翰行墨,自唐摹褚。蘇印儲錄,魏藏米譜。
后百余載,見我詩句。又二十年,真跡斯睹。地有顯閟,物遂散聚。抑人與對,非鑒奚取。
獨慚予者,莫踵遐武。誰其后先,傳此縑素。朝猿暮鶴,秋霓春霧。是書其存,尚想吞吐。
晚煙輕拂亂山橫,落日才收月已明。
萬頃孤光低闊野,一天寒色帶疎星。
交情要與秋容淡,攜手難禁夜氣清。
慣識醉中風月好,不知風月更宜醒。
簇簇枝頭綴淺黃,鼻通四遠熟留藏。
秋于對樹疑添色,雨不多時怕減香。
花事索人非易管,詩情得酒為新嘗。
叢芳德色驚人句,影下重吟駐夕陽。
鼓鐘不合饗鶢鶋,人事何因到野廬。
玉節金臺新貴字,寶章琰刻故交書。
葛冠道士重溫卷,芝砌郎君亦下車。
忽憶蘇州風雨夕,空山落葉昔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