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三首 其二
有佛處不得住,踏著秤錘硬似鐵。
無佛處急走過,腳下草深三尺。
三千里外,逢人不得錯舉。
北斗掛須彌,棒頭挑日月。
摘楊花,摘楊花,眼里瞳人著繡鞋。
有佛處不得住,踏著秤錘硬似鐵。
無佛處急走過,腳下草深三尺。
三千里外,逢人不得錯舉。
北斗掛須彌,棒頭挑日月。
摘楊花,摘楊花,眼里瞳人著繡鞋。
有佛的地方不要停留,就像踩上秤砣一樣堅硬難行。沒有佛的地方要趕緊走過,那里腳下野草已深達三尺。遠行三千里之外,遇到人也不能錯誤地言說佛法。北斗星掛在須彌山上,禪棒能挑起日月。摘楊花啊摘楊花,就像眼睛里的瞳仁上放著繡花鞋般怪異。
秤錘:比喻事物的堅硬、實在,這里表示有佛處看似安穩實則有束縛。
須彌:佛教傳說中的神山。
摘楊花:禪宗公案中的一種行為,有特殊的禪機意味。
眼里瞳人著繡鞋:形容一種違背常理、奇特的情境,暗示不能執著于常規認知。
此偈屬于禪宗偈語。禪宗強調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首偈可能創作于禪宗發展的某個時期,當時禪僧們通過各種方式來傳達禪機、啟發修行者。詩人或許是為了打破修行者對常規佛法的執著,引導他們從內心去體悟真正的佛性。
這首偈語主旨在于打破對佛法的常規認知,倡導超越形式的修行。其突出特點是語言奇特、禪意深邃。在禪宗文學史上,這類偈語豐富了禪宗的表達方式,對后世禪宗思想的傳播和發展有一定影響。
從吏相望千里余,蓬蒿無以避空虛。
豈惟論議沈時俗,更覺精神耗簿書。
慚愧故人存雅素,殷勤佳句慰離居。
周南會是弦歌地,莫忘尋盟一起予。
南極日差永,幽人喜不勝。
陽生漸堙郁,陰老尚憑陵。
風解吳山雪,江流蜀地冰。
沖寒彊乘興,屣履過鄰僧。
元化陶鈞外,中樞斗極邊。
濟時俱陟降,均逸暫蕃宣。
近輔城連十,東方騎累千。
親歡主于適,時論老而傳。
養志古何有,承顏能浩然。
君羮鼎味在,彩服袞衣聫。
德表真希世,天倫略比肩。
名今萬石最,學肯一經專。
相戒南陔養,賡歌棠樹篇。
塤箎盛迭奏,金玉爛相鮮。
錫類迂深眷,懷歸私自憐。
一聞詩禮意,特悟昔人賢。
清曉華芝度景陽,凝嚴又許對西廂。
通宵客夢聞鈞吹,幾日朝衣帶御香。
東觀圖書經屢讀,舊溪桃李見新芳。
三千文字皆奇冊,飽死侏儒詎足量。
獵桂來鐘嶺,翍椒度漢宮。
云飛汾水闊,葉下洞庭空。
海國檣帆壯,邊城鼓角雄。
誰知洛陽客,歸意在江東。
分陜間何闊,期年迨有成。
去思仍舊俗,來暮已新聲。
父老壺漿遠,兒童竹馬輕。
圖書還洛奧,禮樂命春卿。
繼出甘棠什,流傳大雅情。
正風瞻豈弟,舊觀復神眀。
露鶴九秋警,霜蟬千里清。
知音非季子,猶識二南并。
水衡錢朽太倉陳,均逸于藩布上仁。
期月政聲歸臥理,舊邦風物變車鄰。
懷章昔別江湖永,辭劇由來意氣真。
召伯甘棠大山賦,去思留得與邦人。
孤城西北起高樓,天半昆侖入寸眸。
碧樹參差見平圃,屯云重疊辨軒丘。
百年禮樂逢休運,千里江山極勝游。
那似鮑昭空寫恨,不為王粲獨銷憂。
自古佳麗地,到今風物奇。
群山盡回抱,綠水止逶迤。
事體存都會,繁華盛昔時。
秋聲雄鼓角,曉色亂旌旗。
樓觀渾飛動,林巒互蔽虧。
子鵝留客飲,白纻送歌詞。
太守貴如此,郎官清可知。
虛投射堂策,深恨著鞭遲。
怪來原隰滿光華,不意相逢天一涯。
久別班荊情未易,少留傾蓋日空斜。
山連木葉千峰雪,地逼龍城萬里沙。
深愧壯心輕遠適,自嫌憔悴聽悲笳。
藻棟臨流啟,涼飚蕩暑回。
清如游玉宇,快若在蘭臺。
海葉吟中下,番航望次來。
披襟殊未已,云外月弦開。
云日暉暉下碧山,誰從滄海宴初還。
香車??轆紅塵里,紫闕岧嶤瑞氣間。
午夜笙歌移法曲,滿城桃李鬭朱顏。
金吾不禁天街鼓,獨有文闈已上關。
將軍戈甲從天下,丞相旌旗匝地來。
堪笑怒螳猶強臂,不知蟄戶欲驚雷。
咄嗟武相深冤洗,指顧山東治境開。
吏部聲名千古在,斷碑何處臥蒼苔。
笑持符印下瀛州,真得千巖萬壑游。
父老為郎無自苦,鑒中行樂不知秋。
居人舊俗多姚姒,幕府連城半斗牛。
太守會兼四千石,璽書寧復久淹留。
龍池柳色鎖春煙,故國風光此地偏。
高下樓臺渾浸水,往來車馬自隨船。
舉杯醉舞時相屬,倚瑟悲歌忽愴然。
安敢為文敵金谷,誤煩求友賦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