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禪人出化盞橐乞頌
吃茶去語落諸方,聚首商量柄杷長。
相席是渠能打令,同塵輸爾解和光。
舌頭狤獠明無骨,鼻孔累垂暗有香。
盞橐成來圓此話,儂家受用恰平常。
吃茶去語落諸方,聚首商量柄杷長。
相席是渠能打令,同塵輸爾解和光。
舌頭狤獠明無骨,鼻孔累垂暗有香。
盞橐成來圓此話,儂家受用恰平常。
‘吃茶去’這句話流傳于各方,大家聚在一起討論長短。在禪席上他能巧妙行令,與人混同塵俗方面你更懂得隨和。他舌頭伶俐卻無骨(意指說話靈活但無實質),鼻孔垂累卻暗有香氣。盞橐做成后圓了這番話,我自己享用也覺得平常。
吃茶去語:禪宗著名公案,‘吃茶去’體現一種禪機。
柄杷長:這里指討論事情的長短。
打令:行酒令,這里指在禪席上展現機鋒。
同塵:指與塵俗混同,不立異。
和光:把光榮和塵濁同樣看待,不自我炫耀。
狤獠:古時對南方少數民族的稱呼,這里形容舌頭靈活。
盞橐:指化緣所得的器具。
此詩創作可能與當時禪宗盛行的背景有關。禪僧們常聚在一起探討禪機,以‘吃茶去’等公案來領悟佛法。禪人外出化緣獲得盞橐,詩人借此表達對禪修生活的感悟。
這首詩圍繞禪修生活展開,主旨是傳達一種平淡自然的禪修態度。其特點是充滿禪意,用通俗的語言表達深刻的禪理。在文學史上,反映了當時禪宗文學的特色,展現了禪文化與詩歌的融合。
廬山正南面,瀑布古來聞。
萬里朝滄海,千尋出白云。
寒聲終自遠,靈派孰為分。
除卻天臺后,平流莫可群。
(錄自《吉石盦叢書》本宋陳舜俞《廬山記》卷四。)
碧嶠經年常寂寂,更無閑事可相于。
超倫每效高僧行,得力難忘古佛書。
落葉亂渠憑水蕩,浮云翳月倩風除。
方知懶與真空合,一衲閑披憇舊廬。
遍周沙界圣伽藍,觸處文殊共話談。
若有門上覓消息,誰能敢道翠山嵒。
(均見《祖堂集》卷十一。)
雪后始知松柏操,云收方見濟淮(《五燈會元》作“河”)分。不因世主令(《五燈會元》作“教”)還俗,那辨雞群與鶴群。
多年塵土(《五燈會元》作“事”)謾騰騰,雖著伽黎(《五燈會元》作“方袍”)未是僧。今日歸來酬本志,不妨留發候然燈。(《五燈會元》作“儀”)
雖變道常存,混俗心源亦不昏。試讀善財巡禮偈,當時豈例是(《五燈會元》作“作”)沙門。(見《禪林僧寶傳》卷十、《五燈會元》卷十四。)
幽棲豈可事徒然,晝諷《蓮經》夜坐禪。
吟里有聲皆實相,定中無境不虛玄。
直教似月臨千界,還遣如空度萬緣。
從此必知宏此志,免教虛擲愧前賢。
松蘿閑鎖一身孤,履道安禪是密謨。
借問野云誰斷續,思量春草自榮枯。
多見異獸心堪伏,來慣幽禽不用呼。
萬物盡從成熟得,莫教容易喪工夫。
地收楚蜀西南水,天與江湖旦暮風。
華嚴[西](而)轉遶朱坡,
每到春時日夕過。
曾向姚家園里醉,
牡丹紅紫數千窠。(同前。)
沖過浮云數千重,經霄始到最高峰。
日出近觀滄海水,齋時遙聽梵天鐘。
千年松樹巢仙鶴,五個盆池隱毒龍。
下方乞食上方去,塵俗難尋道者蹤。
素面相呈猶不識,
更添脂粉競鬪看。
這里若論玄與實,
與吾如隔萬重山。
(均見《祖堂集》卷十。)
萬事從來祇自招,安危由己路非遙。
笙歌韻里花先落,松檜枝間云未消。
數下磬聲孤月夜,一爐香翥白云朝。
誰人會我高棲意,門掩空庭思寂寥。
悠悠往古繼來今,天地無窮照孔林。
兩到金絲堂下拜,門生無負百年心。
(見《宋詩紀事補遺》卷二引《闕里志》。)
久久終需要,而(《類說》作“如”)今未要君。
有時閑憶者,大是要知聞。
(《宋朝事實類苑》卷六三引《楊文公談苑》。《類說》卷五三僅引前二句。)
理奧絕思量,根尋徑路長。
因茲知隔濶,無那被封疆。
人生須特達,起坐覺馨香。
清凈如來子,安然坐道場。
避地逢佳節,窮愁強不知。
十年猶亂過,九日又奚為?
況借他蝸舍,兼無自菊籬。
登高轉惆悵,回首也風吹。(見前書卷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