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圖二十一首 收刈
田家刈獲時,腰鐮競倉卒。
霜濃手龜坼,日永身罄折。
兒童行拾穗,風色凌短褐。
歡呼荷擔歸,望望屋山月。
田家刈獲時,腰鐮競倉卒。
霜濃手龜坼,日永身罄折。
兒童行拾穗,風色凌短褐。
歡呼荷擔歸,望望屋山月。
農家收割的時候,腰間別著鐮刀匆忙勞作。寒霜濃重,手上皮膚凍裂;白晝漫長,身體累得彎折。孩子們在后面撿著掉落的麥穗,寒風穿透他們的粗布短衣。大家歡呼著挑著擔子回家,抬頭望見屋山上空的明月。
刈獲:收割。
腰鐮:腰間插著鐮刀。
龜坼(jūn chè):皮膚因寒冷或干燥而破裂。
日永:白晝漫長。
罄折:身體像磬一樣彎折,形容勞累。
風色:指寒風。
短褐:粗布短衣。
荷擔:挑著擔子。
該詩可能創作于作者深入鄉村,目睹農民勞作場景之時。當時社會以農業為主,農民生活艱苦,收割是重要農事活動,作者借此詩反映農民生活。
這首詩主旨是描繪農家收割場景,突出農民勞作艱辛與收獲喜悅。特點是描寫細膩、畫面感強。在文學史上,它為研究古代農家生活提供了生動素材。
蘭亭修禊永和中,群賢高會俱雍容。
右軍作序亦寓耳,藁草乃致傳無窮。
自言疑若有神助,他日屢書終不同。
歷代傳寶在秘府,尤其甚者唐太宗。
當時搜取極心力,模本一一攽群公。
惟此真跡最奇絕,蕭梁開皇有遺蹤。
親御奎文賜元嘉,龍蟠鳳翥何其工。
辯才所取秘昭陵,此本一洗凡馬空。
崔家兄弟列清要,誨子況復稱龜龍。
圖書四部資校讎,當時尚有貞觀風。
自云此為最善本,冰御臣液題甚恭。
李王深得撥鐙法,筆力絕勁雄江東。
右軍以來皆妙筆,名勝異代如相從。
病馀扶憊行掃松,李君攜來為發蒙。
平生多看舊墨本,一見使我開心胸。
摩挲嘆息不自已,至寶盍入明光宮。
隱居懷寶正不惡,異氣或能牛斗沖。
叩門有客勿傾倒,恐有御史來乘驄。
霹靂疑天裂,霶?劇海翻。
勢來能許怒,事過了無痕。
朱已泥櫻核,青還茁韭根。
晚晴聽人說,溪漲近城門。
炎洲多珍禽,自呼孔與鸞。
朝棲珊瑚枝,夕宿芙蓉田。
文采頗自矜,矯矯振華翰。
漢使重珍奇,羅網來重巒。
飲以瓊池水,翼以白玉欄。
禁林任止宿,所食皆瑯玕。
飲啄豈不時,引吭常悲酸。
遺雛在故山,欲往道里艱。
君莫笑鷦鷯,一枝乃自安。
一夜東風到集芳,滿園紅紫已低昂。
尋花問柳非吾事,燕坐坤寧春晝長。
萬里驅車亦壯哉,西征咫尺是輪臺。
無邊晴雪天山出,不斷風云北極來。
關到玉門中土盡,槎浮博望使星回。
猶看定遠封侯道,卻憶嫖姚佐漢才。
絕頂干云峻,寒泉與穴平。
還同帝臺味,不學隴頭聲。
夜雨遙源漲,秋風顥氣清。
誰云蔗漿美,才可析朝酲。
徑畔行人拜更勤,
中原災旱正如焚。
九龍潭畔呼龍起,
重向人間作雨云。
佳人出南國,郁郁春松姿。手有龍卷文,忠信以自持。
茂年秉高義,淑姆群婦師。君子聘好逑,任姒共風期。
關關雎鳩化,四海為雍熙。珠玉一出世,見者愛輝光。
云漢倬昭回,眾夫仰文章。煌煌錦繡段,愿為衣與裳。
醴泉消渴心,嘉禾望充腸。亭亭梧桐樹,可以棲鳳凰。
明王攬大宇,百福日富來。車書上皇邑,八表無遲回。
與子遇原野,攜手乃徘徊。君行遵大路,日以寫予懷。
重疊樓臺對夕暉,偶然借此息烏衣。
教雛學話呢喃苦,謀食歸巢飲啄微。
自笑處堂原計拙,何如振羽任天飛。
東風半卷湘簾意,去住明年早見幾。
太史清才誰可擬,山人麗藻世同珍。
文園久切瞻臺斗,蓮社長懸夢葛巾。
海內交游稀見面,天涯吟望可憐春。
夭桃樹下暗相憶,何事流鶯啼更頻。
見說浮山麓,深林繞石溪。何時拂衣去,三十六巖棲。
見說浮山勝,心與浮山期。三十六巖內,為選一巖奇。
城不能高甫及肩,
臨風搔首一懷賢。
當時矮屋今存否,
曾著文公住四年。
亦是翛然地,停舟恰受風。水源黎母出,地脈扶桑窮。怪鳥藤花雜,嘉葩椰葉重。棋枰不可見,佇立上洪濛。
蒼莽盤紆徑,陰幽郁石臺。四山圍不緊,一水劃爭開。潭曲風聲軟,巖欹海色回。一身經萬里,難訂是重來。
齒頰添香生酒暈,檳榔古賁佐扶留。
青青盛向金柈小,拾翠佳人減卻愁。
玻瓈濃露艷幽光,鄭宅春芽斗粉槍。
白嫩蠣房調最滑,綠肥龍虱細生香。
開元皇帝掌中憐,
流落人間二十年。
長說承天門上宴,
百官樓下拾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