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譚先生
古觀重重遶翠微,杉松深處掩雙扉。
云生萬壑投龍去,海隔三山放鶴歸。
花洞宴游春日永,石壇朝禮曙星稀。
每聽高論長生理,擬向塵中便拂衣。
古觀重重遶翠微,杉松深處掩雙扉。
云生萬壑投龍去,海隔三山放鶴歸。
花洞宴游春日永,石壇朝禮曙星稀。
每聽高論長生理,擬向塵中便拂衣。
古老的道觀重重環(huán)繞著青山,在杉松深處掩著兩扇門扉。云霧從萬壑中涌起,有人去投龍祭祀,隔著大海,仙鶴從三山飛回。在花洞設(shè)宴游玩,春日漫長,在石壇清晨禮拜,晨星稀少。每次聆聽您高深的長生之論,我都打算在塵世中拂衣歸隱。
古觀:古老的道觀。翠微:青山。
雙扉:兩扇門。
投龍:古代道教儀式,將寫有祈愿的文簡和玉璧等沉入名山大川,以祈福消災(zāi)。
三山:傳說中的海上仙山,蓬萊、方丈、瀛洲。
花洞:有花的山洞,可能指道觀中的勝景。
朝禮:清晨禮拜。曙星:晨星。
長生理:長生的道理。
拂衣:指歸隱。
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詩的內(nèi)容推測,當時社會可能道教較為盛行,詩人可能在拜訪譚先生時,被道觀的環(huán)境和譚先生的長生之論所感染,從而創(chuàng)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道家生活的向往和歸隱之意。其特點是描繪細致,意境清幽,語言優(yōu)美。在文學史上雖不算特別突出,但反映了當時文人對道教文化的關(guān)注。
彈琴多去情,浮楫背潮行。
人望豐壖宿,蟲依蠹木鳴。
檣煙離浦色,蘆雨入船聲。
如疾登云路,憑君寄此生。
惜別聽邊漏,窗燈落燼重。
寒僧回絕塞,夕雪下窮冬。
出定聞殘角,休兵見壞鋒。
何年更來此,老卻倚階松。
楊柳已秋思,楚田仍刈禾。
歸心病起切,敗葉夜來多。
細雨城蟬噪,殘陽嶠客過。
舊山余業(yè)在,杳隔洞庭波。
南行隨越僧,別業(yè)幾池菱。
兩鬢已垂白,五湖歸掛罾。
夜?jié)Q柵鎖,寒葦露船燈。
去此應(yīng)無事,卻來知不能。
信是虛閑地,亭高亦有苔。
繞池逢石坐,穿竹引山回。
果落纖萍散,龜行細草開。
主人偏好事,終不厭頻來。
山水疊層層,吾兄涉又登。
掛帆春背雁,尋磬夜逢僧。
雪溜懸衡岳,江云蓋秣陵。
評文永不忘,此說是中興。
四面杉蘿合,空堂畫老仙。
蠹根停雪水,曲角積茶煙。
道至心極盡,宵晴瑟韻全。
暫來還又去,未得坐經(jīng)年。
波濤千里隔,抱疾亦相尋。
會宿逢高士,辭歸值積霖。
叢桑山店迥,孤燭海船深。
尚有重來約,知無省閣心。
野寺絕依念,靈山會遍行。
老來披衲重,病后讀經(jīng)生。
乞食嫌村遠,尋溪愛路平。
多年柏巖住,不記柏巖名。
歸思緣平澤,幽齋夜話遲。
人尋馮翊去,草向建康衰。
雨雪生中路,干戈阻后期。
幾年方見面,應(yīng)是鑷蒼髭。
湖外誰相識,思歸日日頻。
遍尋新住客,少見故鄉(xiāng)人。
失計空知命,勞生恥為身。
惟看洞庭樹,即是舊山春。
停橈因舊識,白發(fā)向波濤。
以我往來倦,知君耕稼勞。
渚田臨舍盡,阪路出簷高。
游者還南去,終期伴爾曹。
從作兩河客,別離經(jīng)半年。
卻來峰頂宿,知廢甄南禪。
余霧沉斜月,孤燈照落泉。
何當閑事盡,相伴老溪邊。
一齋難過日,況是更休糧。
養(yǎng)力時行道,聞鐘不上堂。
唯留溫藥火,未寫化金方。
舊有山廚在,從僧請作房。
貴邑清風滿,誰同上宰心。
杉松出郭外,雨電下嵩陰。
度雁方離壘,來僧始別岑。
西池月才迥,會接一宵吟。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