頌古五十三首 其四十九
天地廣無邊,何云藏北斗。跛腳老云門,未明三八九。
天地廣無邊,何云藏北斗。跛腳老云門,未明三八九。
河尹恩榮舊,尚書寵贈新。
一門傳畫戟,幾世駕朱輪。
夜色何時曉,泉臺不復春。
唯余朝服在,金印已生塵。
前年見君時,見君正泥蟠。去年見君處,見君已風[摶]。
朝趨赤墀前,高視青云端。新登麒麟閣,適脫獬豸冠。
劉公領舟楫,汴水揚波瀾。萬里江海通,九州天地寬。
昨夜動使星,今旦送征鞍。老親在吳郡,令弟雙同官。
鱸鲙賸堪憶,莼羹殊可餐。既參幕中畫,復展膝下歡。
因送故人行,試歌行路難。何處路最難,最難在長安。
長安多權貴,珂珮聲珊珊。儒生直如弦,權貴不須干。
斗酒取一醉,孤琴為君彈。臨岐欲有贈,持以握中蘭。
井上桐葉雨,灞亭卷秋風。故人適戰勝,匹馬歸山東。
問君今年三十幾,能使香名滿人耳。君不見三峰直上五千仞,見君文章亦如此。
如君兄弟天下稀,雄辭健筆皆若飛。將軍金印亸紫綬,御史鐵冠重繡衣。
喬生作尉別來久,因君為問平安否。魏侯校理復何如,前日人來不得書。
陸渾山下佳可賞,蓬閣閑時日應往。自料青云未有期,誰知白發偏能長。
壚頭青絲白玉瓶,別時相顧酒如傾。搖鞭舉袂忽不見,千樹萬樹空蟬鳴。
璋公不出院,群木閉深居。
誓寫一切經,欲向萬卷余。
揮毫散林鵲,研墨警池魚。
音翻四句偈,字譯五天書。
鳴鐘竹陰晚,汲水桐花初。
雨氣潤衣缽,香煙泛庭除。
此地日清凈,諸天應未如。
不知將錫杖,早晚躡空虛。
寺南幾十峰,峰翠晴可掬。
朝從老僧飯,昨日崖口宿。
錫杖倚枯松,繩床暎深竹。
東谿草堂路,來往行自熟。
生事在云山,誰能復羈束。
白日扃泉戶,青春掩夜臺。
舊堂階草長,空院砌花開。
山晚銘旌去,郊寒騎吹回。
三川難可見,應惜庾公才。
野寺聊解鞍,偶見法華僧。開門對西岳,石壁青棱層。
竹徑厚蒼苔,松門盤紫藤。長廊列古畫,高殿懸孤燈。
五月山雨熱,三峰火云蒸。側聞樵人言,深谷猶積冰。
久愿尋此山,至今嗟未能。謫官忽東走,王程苦相仍。
欲去戀雙樹,何由窮一乘。月輪吐山郭,夜色空清澄。
歸去不得意,北京關路賒。
卻投晉山老,愁見汾陽花。
翻作灞陵客,憐君丞相家。
夜眠旅舍雨,曉辭春城鴉。
送君系馬青門口,胡姬壚頭勸君酒。
為問太原賢主人,春來更有新詩否。
令德當時重,高門舉世推。
從夫榮已絕,封邑寵難追。
陌上人皆惜,花間鳥亦悲。
仙郎看隴月,猶憶畫眉時。
草堂近少室,夜靜聞風松。
月出潘陵尖,照見十六峰。
九月山葉赤,谿云淡秋容。
火點伊陽村,煙深嵩角鐘。
尚子不可見,蔣生難再逢。
勝愜只自知,佳趣為誰濃。
昨詣山僧期,上到天壇東。
向下望雷雨,云間見回龍。
夕與人群疎,轉愛丘壑中。
心澹水木會,興幽魚鳥通。
稀微了自釋,出處乃不同。
況本無宦情,誓將依道風。
池上臥煩暑,不櫛復不巾。
有時清風來,自謂羲皇人。
天晴云歸盡,雨洗月色新。
公事常不閑,道書日生塵。
早年家王屋,五別青蘿春。
安得還舊山,東谿垂釣綸。
當官接閑暇,暫得歸林泉。
百里路不宿,兩鄉山復連。
夜深露濕簟,月出風驚蟬。
且盡主人酒,為君從醉眠。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
子曰:“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子曰:“《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哀公問社于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