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一百五十首 其一五○
靈山一別二千年,
圣世重逢豈偶然。
細掬清泉揩老眼,
豁開云霧見青天。
靈山一別二千年,
圣世重逢豈偶然。
細掬清泉揩老眼,
豁開云霧見青天。
自靈山分別已經過去了兩千年,在這圣明之世再次相逢怎會是偶然。我輕輕捧起清澈泉水擦拭老眼,就像撥開云霧見到了青天。
偈(jì)頌:佛經中的唱詞,這里是一種類似禪語的韻文。
靈山:佛教圣地,相傳釋迦牟尼曾在此講經說法。
圣世:圣明的時代。
掬(jū):用雙手捧。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但從詩的內容推測,可能是在一個相對和平、被作者視為圣明的時代創作。當時佛教文化傳承已久,作者或許在修行或感悟佛法的過程中,對佛法的傳承和自身的覺悟有了深刻的體會,從而創作此詩。
這首偈頌主旨圍繞佛法傳承與覺悟。其特點是用簡潔語言蘊含禪理,以形象的描寫傳達深刻感悟。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具廣泛影響力,但在佛教偈頌文化中,是體現禪意和修行感悟的典型之作。
老夫少時性豪侈,頗復慨想諸公子。家徒四壁不自憐,客來笑呼客且止。
牧羊幸得時擊鮮,種秫足救缾罍恥。萍虀豆粥何足數,紅粱雀黍屢登匕。
老來百呼無一諾,空瓢但酌三江水。侍祠何功費太倉,月賜萬錢良過矣。
秋采菊英春采薺,歲月無憂三百指。西湖兩年相慰藉,東風為長莼絲紫。
年來吏滿官有程,退無可耕那得已。曉猿夜鶴謝游從,筆床茶灶供行李。
異時浮家淮海上,魚??舟量賤無比。白魚截玉數尺長,本不論錢數魴鯉。
祇今寸鱗乃許價,無魚自應相貴爾。謂當此行且空飯,彈鋏而歌遶淮市。
誰知一飽不足慮,造物尚得相料理。榆堤雨潤風力和,老楊出菌鶵駢觜。
輪囷長芽長云葉,磊落小叢攅玉蘂。呼兒采掇歸自烹,不遣辛酸亂清美。
五芝風味均茵憑,八珍品目當奴婢。不貪俎豆逐駑馬,肯同腥膻怒螻蟻。
君看五鼎或殺身,未如老楊饑足恃。后逢枯朽慎勿薪,太和蒸之有如此。
崖云送雨一村涼,千頃扶疏綠穎香。
白馬誰將河伯命,緇車先趣大夫裝。
老來未覺巢蓮近,遠去惟知曳尾忙。
趁我還山先辟谷,林間日月伴君長。
與師應有緣,相見便欣然。
徑出牧牛室,共捫垂雨天。
一真誰境界,萬物自山川。
放手無余事,歸來汨碖眠。
覺華山下古禪宮,鼎足蒲團午夜同。
但有雞聲替鐘鼓,更無僧影到簾櫳。
真情迥出忘情外,多語都歸妙語中。
轉首是誰南與北,庭前檜柏亦生風。
大明端拱赭衣紅,正想豪英入彀中。
但使學優迎命達,莫將年少嘆途窮。
三秋水闊魚依藻,一日天高鶴出籠。
持我此篇歸獻壽,蒼梧歡動曉來風。
道人筑室不草草,燕壘蜂房斷有才。
細細轉泉縈屋去,疏疏栽竹放山來。
琴無殺意客何憚,士怕移文車自回。
清夜不眠留遲月,噪天耘鼓急如雷。
翠輦遙窺日角豐,陽光浮喜散云同。
海山不動雙龍矯,天信頻頒一鶴通。
胡越照臨清景內,唐虞消息笑聲中。
六街鼓舞誰能強,三尺兒童識帝功。
山外浮云云外城,江邊羌角水中聲。
九分雪髪功名晚,一寸冰衘去就輕。
山與繡屏天刻畫,獸編土宇地欹傾。
早扶藜杖關頭去,要向中州看太平。
陸沉無復似當年,高壓云根氣象全。
四面山川趨指顧,一時草木避蕃鮮。
垂簷鼎實須歸帝,起檻龍香必動天。
自我發揮人共樂,風流從此映來仙。
一派飛泉濕嶺云,巖花娟好尚余春。
黃?病惰誰如我,碧玉寒清自照人。
山水窟中為俗吏,簿書叢里得詩鄰。
一篇寵寄高難和,萬卷端知筆有神。
去年倚策憶春殘,芳草重尋翠屈盤。
苔磴漸高天咫尺,巖花未老露蒙蒙。
鳴禽時托朝霞暖,煙澗猶分夜雨寒。
俯看眾山皆迤邐,此心不盡四圍寬。
江南卑濕地,往往如長沙。薄寒能中人,毛立噤齒牙。
初猶遭蒸炊,又似縛且檛。淫祠亂昏俗,禍福專群鴉。
參軍支病骨,抱案隨吏衙。鬼蓋乘其窮,屢以寒熱加。
定知鬼非人,吾誰彼疵瑕。烏饑集屋梁,聊試彈以笯。
手摩田中丹,三關氣成霞。房圖引蕓蒿,相與排陰邪。
此鬼不足施,霍然促脂車。
沆瀣亭前景最豪,委輸江漢任滔滔。
蕩云處處千層浪,沃日重重萬里濤。
析木有津連地下,蓬萊堆玉插天高。
飄然直欲乘槎去,世累須憑割愛刀。
吳楚云帆萬里風,元歌來哭舊江東。
梁城皓鶴千年恨,蜀壟青松一夢空。
灞陵山色古今同。
碑陰且刻東坡語,勛烈將收國史中。
羅拜為親壽,遙知亦我思。
陽生萱草色,心入棣華詩。
帝澤來非久,萊衣戲不遲。
為言多置酒,歸趁賞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