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少師相國李公 其二
往在東都日,傷心丙午年。
不從三鎮割,安得兩宮遷。
抗議行營上,排奸御榻前。
英風成昨夢,遺恨落窮邊。
往在東都日,傷心丙午年。
不從三鎮割,安得兩宮遷。
抗議行營上,排奸御榻前。
英風成昨夢,遺恨落窮邊。
往昔在東都的日子,為丙午年的事傷心不已。若不答應割讓三鎮,怎會導致徽欽二帝被擄北遷。您在行軍營帳中直言反對,在御榻前力排奸臣。您的英勇風范已成昨日之夢,留下的遺憾遠落在那荒遠的邊境。
東都:一般指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
丙午年:這里應指靖康元年(1126 年),丙午年發生了靖康之變等重大事件。
三鎮:指太原、中山、河間三鎮。
兩宮遷:指宋徽宗、宋欽宗被金兵擄掠北遷。
抗議:直言反對。
排奸:排斥奸臣。
此詩創作于北宋末年靖康之變后。當時金兵南下,北宋朝廷面臨著巨大的危機,主和派主張割地求和,而以李公為代表的主戰派則堅決反對。最終北宋滅亡,徽欽二帝被擄。詩人在李公去世后,寫下此詩來緬懷他的功績和精神。
這首詩主旨在于緬懷少師相國李公在國家危難之際的英勇抗爭。其突出特點是將歷史事件與個人情感緊密結合,以簡潔的語言展現了北宋末年的動蕩局勢。在文學史上雖可能未產生廣泛影響,但對于研究北宋末年的歷史和人物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遠峰近嶂似環連,
擁翠排青到面前。
可圣可賢桑落酒,
不寒不暖菊花天。
吐吞湖海酎金兕,
批判煙云揮玉蟬。
此客坐中應不欠,
逢場何惜一跫然。
古剎蕭條隱石根,
荒城高下帶沙墩。
斷云南雁日初出,
曠野北風天正昏。
羽檄屢傳淮甸急,
龍艘猶滯海門屯。
湖山不盡登臨興,
回首鄉園獨愴魂。
青縣興濟閘,緣減運河水。中流行御艫,高出見閘底。
去歲夏霖盛,率已泄由此。其奈至津城,猶余二百里。更無殺漲處,潦行乃所以。
因之圖再減,芥園請示指。意欲稍移南,回蹕當細揣。
而此底實高,閘墻亦壅蔽。況茲足浮送,無慮轉漕滯。
擬易閘為壩,更低尺以幾。減之以其漸,緩急庶可恃。
然未能自信,博議命詳視。
昔年曾過秀容樓,
樓上佳人挽紫騮。
今夕秀容來入座,
昭君一曲淚還流。
白狼河水西北流,西烏日夕上城頭。
美人荷珠隔黃土,韓生德欽空抱愁。
左羅殽核右漿酒,暗草蕭蕭生隴邱。
深情幽意兩未通,長夜急景難久留。
他年此意當語誰,天雞旦旦無人知。
游客憑欄趣最宜,構軒兀坐看花枝。
含英沁露微醺際,吐卉當風送馥詩。
蓓蕾似于邪黨妒,清香偏與正人期。
繁華眼界空千里,茂叔淵明怎得知。
濃陰散作漫天雪。和入春泥融難劫。忽如銀海濺千珠,更向玉樓凋萬屑。
無人深巷終澄潔。點砌侵階重又疊。商量暝色肖梨花,約略幽光期好月。
練裙縞袂雪精神,
夢在羅浮江上村。
竹屋紙窗清不俗,
風臺月觀悄無言。
笑拈霜管題詩句,
靜愛寒香撲酒尊。
誰遣胡兒吹塞笛,
分明哀怨曲中論。
近畿賢太守,陸地隱神仙。功高玉記,名通紫府自長年。拂拭壺中光景,游戲人間風月,富貴本青氈。十載五分牧,惠澤浸江天。
把文章,做勛業,德才全。龜峰堂上,滿城和氣入歌筵。春在百花庭院,坐擁十眉珠翠,壽酒吸長川。來歲稱觴處,穩向鳳池邊。
元冥凜冽風氣剛,同云蔽野天無光。漫空柳絮亂飛舞,大地一色瓊瑤妝。
先生臞然坐茅屋,左有圖書右筆床。竹爐石鼎燒榾柮,須臾取雪烹成湯。
武夷游子多相識,龍芽雀舌隨意將。陶家近可說風味,黨尉不必誇羔羊。
一啜能令睡魔走,再啜齒頰生馀香。三啜搜枯句已就,澹然意趣偏悠長。
翻憶天廚大嚼者,經年戶素何所償。安得相從語清絕,一洗紛紛腥穢腸。
北堂酒浮金爵光,
東曹帶系銀魚長。
柏舟節操冰霜迥,
翠翟威儀錦繡香。
列鼎端居馀慶澤,
稱觴詞客盛文章。
從今老福如川涌,
看列孫枝玉樹行。
高閣都將萬象收
憑欄睇望興何悠
張郎遁世誰家谷
孫子成仙何處洲
風雨喜無臨九日
江山幸有答三秋
年豐市井多歡笑
老子婆婆亦可不
溽暑避華構,清風迎早朝。楓槐高自舞,冰雪晚初消。
南訛初應歷,五日未生陰。靈藥收農錄,薰風拂舜琴。
皇心本夷曠,一氣自炎涼。不廢荊吳舊,民風見未央。
九門已散秦醫藥,百辟初頒凌室冰。飲食祈君千萬壽,良辰更上辟兵繒。
雨遲麥粒尤堅好,日麗蠶絲轉細長。入夏民間初解慍,宮中時舉萬年觴。
汴上初無招屈亭,沅湘近在國南坰。太官漫解供新粽,諫列猶應記獨醒。
一陪鸞鳳入仙臺
四見薰風舞禁槐
自笑平生無夢到
那知今日以身來
快閣西偏寺最幽,江風渚月凈如秋。
竹間久掛將軍劍,柳外初回使者舟。
痛哭秦庭驚晏歲,獨持漢節望南州。
日斜戍鼓連山急,杳杳冥鴻慎所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