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駱蘿憲分水嶺詩
一自端明去外臺,脩途松蓋屬誰栽。
仁心既許推仁政,玉筍清班趁早排。
莫言種木事平平,多少行人上玉京。
豈憚炎途依密蔭,云天大芘盡蒙成。
照人風骨清如玉,振祖家聲遠若雷。
想對旅窗貪讀易,不知門外使車來。
一自端明去外臺,脩途松蓋屬誰栽。
仁心既許推仁政,玉筍清班趁早排。
莫言種木事平平,多少行人上玉京。
豈憚炎途依密蔭,云天大芘盡蒙成。
照人風骨清如玉,振祖家聲遠若雷。
想對旅窗貪讀易,不知門外使車來。
自從端明離開外臺后,這漫長道路上的松樹是誰栽種的呢?既然有仁心就應推行仁政,那如玉筍般的清貴官員應趁早排列。不要說種樹是平常事,有多少行人借此前往京城。怎會害怕炎熱路途,依靠著濃密樹蔭,天空之下眾人都得到庇佑成長。您的風骨清朗如美玉,振興家族的名聲遠如雷鳴。想來您對著旅舍窗戶專心讀《易》,都沒注意到門外使者的車到來。
端明:官職名。外臺:指地方官署。
脩途:漫長的道路。松蓋:指松樹。
仁心:仁愛之心。仁政:儒家的政治主張,強調統治者要以仁愛之心治理國家。
玉筍清班:指朝班中儀容俊美的官員。
玉京:指京城。
憚:害怕。炎途:炎熱的路途。
芘:通“庇”,庇護。
照人:光彩照人。風骨:指人的品格、氣質。
使車:使者的車。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的內容推測,可能是在作者所處時代,一位擔任端明官職的官員離開地方官署后,作者有感而發。當時社會可能期望官員能推行仁政,造福百姓,作者借詩表達對官員的期望和贊美。
這首詩主旨在于勸勉官員推行仁政,贊美其品格和家族名聲。特點是借種樹之事展開議論,以景抒情。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力有限,但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官員的一種期待和價值觀。
田連阡陌畝南東,鋤雨耕云處處同。只為相馴歡笑語,翕然繪出太平風。
時當春季識農忙,笠影婆娑趁夕陽。偏是老人知歲稔,占晴占雨半荒唐。
昨夜沾濡雨一犁,春融袯襫又涂泥。朝來試向東郊望,人跡依稀遍曉堤。
曾從郊外去迎春,又看東皋播種人。雖際太平農事樂,誰知顆粒總艱辛。
好是和風旭日時,分明畫出大田詩。愿將粉本陳丹陛,當日豳風想見之。
三春休說日遲遲,有鳥催耕恐失時。欲報西成且東作,農歌半是賽神詩。
每從耕鑿識民情,依戀家山課雨晴。他日長安西望處,可能回首憶躬耕。
凈洗塵氛一雨涼。中秋天氣日猶長。把酒祝君千萬壽。知否。天教留眼看紅桑。
莫負名園今夜月。清節。未花桂葉亦芬芳。更擪玉笙鏗鐵板。休管。綠陰深處萬蛬螀。
試妝才罷,乍坐還眠,任欹翠枕。漸斂嬌波,懶云釵溜渾不省。
屈戌難鎖柔魂,度柳墻無影。暗逐春驄,遍尋煙水云嶺。
此際相逢,道真真、畫眉人并。不知紅日,窗間移桃過杏。
分付呢喃雙燕,近前催醒。重疊花陰,怕伊迷了鴛徑。
無端平地鼓波瀾,
揭露娘生赤肉團。
瞞得嬌擬兒女子,
溪頭楊柳樹難瞞。
思皇多士,稱彼兕觥。
作此好歌,不顯其光。
介爾景福,壽考不忘。
芳荃真妙士,霜菊亦奇才。
邂逅心生敬,慇勤手自培。
扶持新長桂,護惜欲殘梅。
此意何人解,頹然付酒杯。
詩工解窮人,詞苦乃見意。
味公千巖篇,粗了瑟僩義。
平生師友念,正爾金蘭契。
毋使我回還,執炙不知味。
月去疏簾才幾尺。烏鵲驚飛,一片傷心白。萬里故人關塞隔,南樓誰弄梅花笛。
蟋蟀燈前欺病客。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墻角芭蕉風瑟瑟,生憎遮掩窗兒黑。
新松雜立遍山隈,舊松彷佛連天臺。喬柯老蓋堪棲息,時有仙人騎鶴來。
云根一翠蔽山阿,盡是寒標不改柯。草閣惠風靈籟發,天然秋宇泛笙歌。
頻年剜肉把創醫,老至筋骸百不支。
縱欲曝書甘耐冷,豈真煮字免啼饑。
已艱擊柝貧而仕,謾說投囊富以詩。
回首半生渾是夢,名心未凈亦何為。
黃花狼籍晚猶香,冷蝶頻來著意忙。不見東籬千載士,自應埋沒老風霜。
花前曳杖極徜徉,為汝臨風一慨慷。直自東坡仙去后,無人十月作重陽。
礌砢經峴首,窈窕窮湖甸。
穿浦蕩層云,望山成九面。
瀲滟游將窮,孤光開匹練。
和風衣帶緩,擊汰水波濺。
輕橈戛蒲群,欹側信回轉。
日晚巖更青,洲長樹逾茜。
松篁交晻靄,林屋時隱見。
搴芳興屢延,怡目輒難遍。
當為汗漫游,枕漱從所便。
山寒禪老不下,
泥滑琴僧罕來。
且喚園丁閒語,
喜聞湖岸未頹。
茗碗熏爐位置偏,山房絕似小吳船。
砌花種別爭春綻,庭樹陰交障日圓。
移榻久無殘客對,修齋漸與退僧緣。
一團蒲上閑披褐,誰道金閨已十年。
醉眼秋風里,摩挲望不休。
云濃千嶂失,雨久萬家愁。
滴點天疑漏,混茫地竟浮。
老農心幾碎,稻熟不曾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