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七十一首 其二十九
冰雪凍皮膚,麻麥餓腸肚。
見日未嘗迷,見星安有悟。
黃面老瞿曇,甜瓜成苦瓠。
那更錯行山下路,一步兩步三四步。
冰雪凍皮膚,麻麥餓腸肚。
見日未嘗迷,見星安有悟。
黃面老瞿曇,甜瓜成苦瓠。
那更錯行山下路,一步兩步三四步。
冰雪凍著皮膚,麻麥填不飽肚腸。見了太陽未曾迷惑,見了星星哪有覺悟。那黃面的老釋迦牟尼,把甜瓜變成了苦瓠。更何況還錯走了山下的路,一步兩步三四步地錯下去。
瞿曇:指釋迦牟尼。
苦瓠:味苦的葫蘆
偈頌是僧道唱的詞句,此詩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當時佛教發展中可能存在一些形式化、教條化的現象,作者或許有感于此,通過此詩表達自己對修行真諦的思考和對錯誤修行方式的批判。
這首偈頌主旨在于批判錯誤的修行觀念和行為,其突出特點是語言直白、諷刺性強。在文學史上,這類偈頌詩豐富了佛教文學的表達形式,以獨特視角展現對宗教和人生的思考。
西上登雀臺,東下望云闕。層閣肅天居,馳道直如發。繡甍結飛霞,璇題納行月。筑山擬蓬壺,穿池類溟渤。選色遍齊代,徵聲匝邛越。陳鐘陪夕燕,笙歌待明發。年貌不可還,身意會盈歇。蟻壤漏山阿,絲淚毀金骨。器惡含滿欹,物忌厚生沒。智哉眾多士,服理辨昭昧。
寥落新安邑,橫經已十年。朝盤餐有粟,夜榻坐無氈。濟濟來衿佩,洋洋聽誦弦。學規兼體用,祀禮備精虔。東魯文衡撤,南閩教鐸遷。肯辭行道遠,自喜過家便。天霽云橫岳,潮平雨溢川。別離將萬里,書問若為傳。
束盡纖羅不禁秋。白蘋風浪幾時休。斷腸明月又如鉤。露濕叢花三徑老,簾移疏影一庭幽。清砧久欲倚重樓。
幾度蟾光缺又圓,簦莖細碾瀹清泉。欲留殘飯飼饑鼠,只恐招群擾夜眠。
嵯峨擅北高,幽靜還西竺。虎蹲石根奇,龍蟠藤蔓曲。面橫白水湖,背列濃嵐谷。鳥碎山逾空,起予詩不俗。
君歸金太少,亦慰旨甘求。國老存喬木,天年得大秋。三山醇酒設,九日菊花浮。海氣金銀外,仙人在蜃樓。
萬斛峨珂舟,人道是珍賄。一頭載紅妝,一頭載綠蟻。
客中送客恨無涯,強展花箋賦別詩。遼海歲寒應歷涉,巴山春暖少驅馳。仲升投筆心先壯,仁貴榮歸會有期。后夜相思何處是,柳營風細月明時。
積雨黯花丘,緣云入香界。修策振林間,疏鐘落峰外。康樂誦《阿含》,陳思演《清唄》。欲除常戀牽,惟是逃虛快。
旅泊淹中夏,愁添毒熱新。時逢隔水騎,相顧滿衣塵。擇木頻移蔭,貪程更問津。不緣趨捧日,長作北窗人。
風雨聲中過半春,泥深郊水阻游人。老夫不出渾閑事,但覺年來白發新。小蘇一物絕風流,竹杖芒鞋愛討幽。招隱歸來吐佳句,何時一笑共重游。
大業曾教好自期,梯云樓上日相隨。獨傳黃石書三卷,說向青萍酒一卮。碧血難尋天地闊,幽懷無訴鬼神知。茫茫何處看華表,愁絕吾生鬢欲絲。
蓽門蓬徑隱煙霞,草就玄經自一家。載酒許人時問字,不知誰復似侯芭。
廣野螢如織,涼郊書好觀。借光須繼晷,莫遣案頭乾。
問囚推案朝還暮,危坐不知春淺深。今日檐間看風色,一株紅杏暗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