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七十一首 其二十九
冰雪凍皮膚,麻麥餓腸肚。
見日未嘗迷,見星安有悟。
黃面老瞿曇,甜瓜成苦瓠。
那更錯行山下路,一步兩步三四步。
冰雪凍皮膚,麻麥餓腸肚。
見日未嘗迷,見星安有悟。
黃面老瞿曇,甜瓜成苦瓠。
那更錯行山下路,一步兩步三四步。
冰雪凍著皮膚,麻麥填不飽肚腸。見了太陽未曾迷惑,見了星星哪有覺悟。那黃面的老釋迦牟尼,把甜瓜變成了苦瓠。更何況還錯走了山下的路,一步兩步三四步地錯下去。
瞿曇:指釋迦牟尼。
苦瓠:味苦的葫蘆
偈頌是僧道唱的詞句,此詩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當時佛教發展中可能存在一些形式化、教條化的現象,作者或許有感于此,通過此詩表達自己對修行真諦的思考和對錯誤修行方式的批判。
這首偈頌主旨在于批判錯誤的修行觀念和行為,其突出特點是語言直白、諷刺性強。在文學史上,這類偈頌詩豐富了佛教文學的表達形式,以獨特視角展現對宗教和人生的思考。
花事齊臺歇,公田陸?;摹?
十年良巳倦,萬里復相望。
彼岸浮鵬外,靈槎著日傍。
梯航俱入貢,天盡豈他鄉。
不向鶯邊系寶鞍,海門東畔把魚竿。
無蒲萄酒博太守,有竹枝歌傳小蠻。
到處名山留屐齒,看來元氣在毫端。
繡娃辛苦描新樣,肯信春風放牡丹。
煖分煨芋火,明借績麻燈。
牧童出捲烏鹽角,越女歸簪謝豹花。
曉風洛浦凌波際,夜月江皋解佩時。
一帶拒霜三十里,又催簫鼓作秋聲。
葉從秋后變,色向晚來紅。
那堪富有千頭橘,便可稱為四老人。
后茁碧含蘚,厥包黃帶沙。
見說周颙誇早韭,斲煙鋤雨幸時分。
胡椒尚殺元丞相,薏苡猶疑馬伏波。
曉梵魚出聽,夜禪石點頭。
胸中著云夢,皮里有陽秋。
自作先生傳,誰為故吏碑。
肩成山聳因尋句,眼作花昏為勘碑。
天寒不知翠袖薄,日煖但覺玉煙生。
黃四娘花空朵朵,謝三郎鬢已蒼蒼。
索醉寧傾問字酒,忍饑不取作碑錢。
駒入隙來元不礙,蠅鉆紙出定何妨。
化成銀地佛應喜,移下玉樓天不知。
北風萬籟自宮徵,南日一軒真褲襦。
但欲有衣存妓妾,不愁無帳列生徒。
劉顯貴為天子友,退之窮作相君書。
江橋卜筑意粗安,聞道田居十畝寬。
不使車塵喧戶外,盡容山色到檐端。
鐙前綠酒雙魚洗,雪后紅衣一釣竿。
料得時巡春有信,種花應許上樓看。
東坡先生倔強人,畫禪筆陣皆相似。
禿毫特寫老松枝,老松枝偃性不死。
譬如壯士頭可斷,古心勁節焉肯毀。
磕敲應作青銅聲,虛堂謖謖寒濤起。
扁舟溪水上,遙見此山痕。
一脈仍通海,千巒何處根。
云封傀儡社,竹護夕陽村。
川岳東南盡,群靈拱至尊。
黃河清,圣人生。
體天行健,浚哲文明。
率土更新堯舜化,八荒無地著歡聲。
拜禱江神朝復昏,其如洪澇合西昆。
浮天水送千溪沫,入夜潮添三丈痕。
巨浪撼城城欲墮,長堤覆樹樹微存。
憲臺拯溺憑高閣,號泣蒼旻幾斷魂。
無識自有情,
咫尺銀河渡。
不問許多時,
渠還在何處。
義熙甲子記先朝,勁節森然獨后凋。
蜀道烽煙猶照夜,謝庭蘭玉總凌霄。
翻云覆雨心同死,注海傾河痛未消。
市上筑聲多慷慨,且攜絮酒奠松寮。
紙灰飛作滿山塵,
倚遍靈丘暗愴神。
日暮歸來殽核盡,
松陰猶有乞墦人。
有客乘風去,煩君寄語歸。
把書猶對坐,二妙實同機。
江草煙薰岸,蹊梅月帶扉。
夢魂通異地,怕我用心非。
未到滋遐想,胸翻大海瀾。
望云為故國,見日是長安。
書卷浮生事,妻拿夙世觀。
枯僧容我似,應荷主恩寬。
馬上花明眼,寧知道路遐。
山橫千百嶺,人住兩三家。
綠皺吹春水,紅舒抹曉霞。
個中佳趣在,何事苦咨嗟。
西風吹日暮,天氣又重陽。
旅館心難白,疏籬菊已黃。
病無醫俗手,詩可滌愁腸。
欲遍茱萸插,凄然江海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