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安灶
良日卜占就,
飴糖降灶神。
抹泥安鼎鑊,
試火抱柴薪。
自許調羹手,
肯為逃世人。
村煙撩故夢,
五味雜相陳。
良日卜占就,
飴糖降灶神。
抹泥安鼎鑊,
試火抱柴薪。
自許調羹手,
肯為逃世人。
村煙撩故夢,
五味雜相陳。
選了個良辰吉日占卜確定,用飴糖祭拜迎接灶神降臨。抹上泥土安裝好鍋灶,抱來柴薪試著點燃生火。自認為是擅長調味的好手,怎肯做那避世隱居之人。村中炊煙撩動往日舊夢,各種滋味在心頭交織難分。
卜占:占卜選擇吉日。
飴糖:麥芽糖,傳統祭灶神的供品,取其甜粘之意。
降灶神:迎接灶神降臨,民間有臘月祭灶習俗。
鼎鑊(dǐng huò):古代炊具,此處代指鍋灶。
調羹手:擅長烹飪調味的人,“調羹”本指調和羹湯,后喻指處理事務的能力。
逃世人:避世隱居、遠離世俗的人。
五味:酸、甜、苦、辣、咸,此處代指復雜的人生滋味。
此詩當創作于詩人隱居或長期居住鄉村期間。古代鄉村安灶是重要生活事件,需選吉日、祭灶神。詩中通過記錄這一日常場景,反映詩人融入鄉村生活的狀態,或暗含對遠離世俗紛擾、專注平凡生活的認同。具體創作時間、地點無明確記載,推測為詩人體驗村居生活時的即興之作。
全詩以“安灶”為核心,從選日祭神到安裝試火,再到由村煙引發的情感波動,層層推進。既展現了鄉村生活的真實細節,又借“調羹手”“逃世人”的對比,表達對積極入世、珍視平凡的生活態度,語言平實卻意蘊豐富,是一首貼近生活又富有哲思的村居小品。
聞道高人愿力深,幽居端與法為林。
風泉松雨隨宜說,密室晴軒共一音。
意妙故應人不薦,地偏還喜我相尋。
夜闌更入詩三昧,消盡平生未死心。
不見叢林老陜西,鐵牛生得石牛兒。
泐潭撲面紅塵起,四海禪流滿地疑。
溈山作人熱心肺,冷處著火人方知。
龍山說偈聊戲耳,萬象驚叫天魔悲。
三生大士視云漢,和倡四座知為誰。
南臺拱讀萬壽笑,生機妙語皆臨時。
諸方傳誦著精彩,不是龍山唱和詩。
老儼化身甘露滅,不妨須髪著伽梨。
虛舟閱世鴟夷子,彗箒囗囗除王伯齊。
香火共修心老大,樓鐘重聽意凄迷。
余生未覺全無累,折腳鐺猶手自提。
我在湘西畫牒中,時高時作送飛鴻。
事治山翠經旬雨,印可春晴盡日風。
引步幽探聊自適,滿懷疏快與誰同。
東君傾寫無余蘊,都放山茶稱意紅。
與君藉草湖邊坐,聽我論懷句句真。
慵鬭睡魔強分怯,懶酬詩債不須瞋。
亦知人壽一百歲,已識老來三十春。
相見幾回開口笑,憂愁風雨可勝頻。
冷齋托宿自攜衾,臥聽松風度栗林。
黃卷青燈紙窗下,白灰紅火地罏深。
夢回清響春巖溜,夜久幽香噴水沈。
慣作橫刀眠下板,為君令有住庵心。
君亦工詩苦入神,冥捜物象故應貧。
客兒亭下才相見,巾子峰前便卜鄰。
夢里筆期生蘂蕚,胸中鏡懶拂埃塵。
何當??斧住山去,要看青原一角麟。
門外追犇沒馬塵,堂中安頓自由身。
修筠有淚知誰恨,枯木開花為我春。
隔岸云山猶可借,滿懷風月未全貧。
小詩勿笑清如畫,聊為高人戲寫真。
雁蕩天臺看得足,卻搬兒女寄蓬窗。
徑來漳水謀三頃,偶愛廬山家九江。
名節逼真如醉白,生涯領畧類湘龐。
向來萬事都休理,且聽樓鐘一夜撞。
勢密連空若推下,隨風起舞不容追。
門閑走犬無深巷,樹暗棲鴉有剩枝。
旋撥地罏通宿火,卻呵凍手寫新詩。
軒窗秀發驚清晝,萬壑春歸說向誰。
此身已覺此生浮,去作云山老比丘。
古寺閑門人莫問,寒綃蒙首涕慵收。
道林風月心能了,子美工夫志未酬。
為問太原王處士,一甌春露可同不。
窗戶青紅花木繁,午陰修徑接深關。
人如巢許逃名跡,山學娥英露髻鬟。
采菊悠然常獨見,望云時復對僧閑。
夜聞松雨驚飛瀑,疑宿匡廬黃石間。
頭白逢人宛似新,自嗟世態不容真。
君才廓落宜無合,我語剛強屢被瞋。
千里來尋非愛雪,一時行樂謾游春。
鄰居冷淡應相笑,數夕溫然語話頻。
幽尋野外興何如,蠶市村囂憶故墟。
煮繭生涯春老大,餉田時節意蘇舒。
吹開麥浪南風至,落盡花房小雨余。
暫借僧窗聊假寐,夢驚身世兩蘧蘧。
詞刃平生工斫伐,探懷每欲取公侯。
朅來世事懶經意,醉看湘山不轉頭。
忽憶歸吳泛千里,偶然盡室載孤舟。
卻將揮翰風雷手,且釣華亭萬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