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圭峰次覆白沙韻呈劉可大年兄 其一
玉臺不減雨花臺,惹得游人數往來。
綠幄濃陰松與竹,浮云山勢暗仍開。
疏鐘幾杵僧初飯,啼鳥一聲月在梅。
此景此情誰悟得,豪吟偏喜數人陪。
玉臺不減雨花臺,惹得游人數往來。
綠幄濃陰松與竹,浮云山勢暗仍開。
疏鐘幾杵僧初飯,啼鳥一聲月在梅。
此景此情誰悟得,豪吟偏喜數人陪。
玉臺峰不比雨花臺遜色,引得游人不斷往來。松竹形成綠色帳幕般的濃密樹蔭,浮云繚繞下,山勢時暗時明。稀疏的鐘聲響起,僧人剛開始用餐,一聲啼鳥傳來,明月正照在梅枝上。這樣的景色和情感誰能領悟呢,我偏愛縱情吟詩,還好有幾位友人相伴。
玉臺:指圭峰的玉臺峰。
雨花臺:南京名勝。
綠幄:綠色的帳幕,形容松竹的濃陰。
疏鐘:稀疏的鐘聲。
杵:量詞,用于計算鐘鼓的聲響。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題看,是詩人游覽圭峰時依照陳白沙的詩韻所作,并呈給友人劉可大。當時詩人可能在游覽中被圭峰景色吸引,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描繪圭峰美景,突出其清幽雅致。特點是寫景生動,意境優美,情感表達自然。在文學史上雖無顯著地位,但展現了詩人的文學才情和對自然的熱愛。
云錦堂前花作堆,尋幽養靜屬吾儕。
高高下下黃柑樹,曲曲斜斜碧草階。
數點遠山如越縣,一條寒水似秦淮。
龐公父子能留客,我亦三年忘客懷。
晦德香泉下,秋風知幾回。
襟懷如阮達,門閥自唐來。
立馬曾交語,寒蛩重一哀。
生前雙錦軸,亦足慰蒼苔。
山谷幽深鎖梵宮,千章灌木鬰蘢蔥。
香浮古篆半檐霧,茶潄清泉兩腋風。
鶴伴老僧歸夕照,山留行客駐霜楓。
前朝閣閣渾秋草,眺望凄然碧嶺中。
插一莖草建梵剎,畫出規模何太窄。
爭似亦庵新建立,容盡十方云水客。
鷲嶺風高,少林月白。
光明寂照遍河沙,萬古流輝有張拙。
奏事何能補帝聰,流年早已付天公。
舊聞雙劍淪波底,忽有三刀入夢中。
首出詩文為我賀,多慚憂樂與人同。
如君孝友天應報,飛鶴那應久在籠。
昨日苦暖今日寒,樹頭淅淅風聲干。
舟師祭罷喜風便,呼兒理楫高掛帆。
孤舟一葉去如舞,白浪翻空作飛雨。
爾曹醉膽何大耶,胡不江云占砲車。
堂上弦歌吏早休,三年官舍冷于秋。
諸公極力爭推挽,野老何知欲借留。
去矣青云皆坦路,歸歟明月只扁舟。
都城故舊如相問,草滿空山自牧牛。
使君勸稼泛清溪,才問高田又及低。
蛙鼓鳴畦芳草際,鶑梭擲柳畫橋西。
堪憐南畝波生浪,且喜東莊麥秀齊。
五首新詩發性府,還從老稚慰呼啼。
沒膝春泥未易過,華堂咫尺隔關河。
精神聞說年來健,歲月從渠老去多。
閙里漸應排世事,靜中正好養天和。
祝君壽骨如張果,莫惜頻傾金叵羅。
南方春早凍先融,荷臿趨時小異同。
要使齊民知水利,亦如前哲變文風。
四時鏡浄登臨美,萬頃云垂灌溉通。
嗟我一麾江漢上,慨然歆嘆似南豐。
誰學陶朱去,梅花古戍旁。
平生疎幾杖,哀曲損肝腸。
稚子青衿雋,東床綠袖長。
四更笳鼓動,月白水茫茫。
天子錫榮號,賁我靈宮祠。
吾道豈加損,群心自瞻依。
峩峩芙蓉冠,劍佩明朱衣。
自周迄于今,千載彌光輝。
巴闌獨還歲月深,相送出門自沉吟。
十年交舊總如許,狂歌一曲傷人心。
今人讀書如過客,壺飧只向市頭索。
吾曹苦思腸幾穿,安得相逢不索莫。
念我平生弄典墳,六月北窗長閉門。
雕肝篆肺得一句,旁人袖手評其文。
思量至此復一笑,如何躍馬追年少。
我今聞說有場屋,兩耳如聾怕聽得。
網山山下月魚亭,就船買魚活煮羹。
何時挾冊此來歸,議論不到吾縱橫。
故人年幾今猶未,正好款門問知己。
時命相遭不用多,或在半言并片紙。
老人校書紫云樓,相見或問吾因由,為言索處海水頭。
蓬萊方丈不可到,此心日夕徒生憂。
風濤生長處,土地屬東隅。
樹樹懸魚網,村村吹鷓鴣。
酒旗孤嶼見,書卷一山無。
欲趁雞豚社,深慙身業儒。
巖石著江干,扁舟依岸難。
鐘音清晚嶼,日色下寒灘。
寺古藤蘿碧,霜嚴木葉丹。
登臨殊快意,趺坐看回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