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康道中三首 其二
少年曾作子長游,
今日湖山不上眸。
誰向個中嫌矮屋,
幾人天地未抬頭。
少年曾作子長游,
今日湖山不上眸。
誰向個中嫌矮屋,
幾人天地未抬頭。
年少時我曾像司馬遷一樣游歷四方,如今面對湖光山色卻無心觀賞。有誰會在這境遇里嫌棄簡陋的居所呢,又有多少人在天地間還未能昂首挺胸。
子長游:子長是司馬遷的字,司馬遷年輕時曾游歷四方。這里作者以司馬遷自比,指年少時的游歷。
不上眸:指無心去看,沒放在眼里。
個中:這里面,此中。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中可推測作者可能在經歷了人生起伏后,處于一種不如意的狀態。或許是仕途不順、理想未能實現,因而在南康道中的行程里,觸景生情寫下此詩。
這首詩主旨在于抒發詩人今昔境遇變化的感慨和壯志難酬的悲憤。其突出特點是對比鮮明、情感強烈。在文學史上雖可能未產生重大影響,但展現了詩人真實的情感和內心世界。
八載郎官清禁從,承恩親忝大夫封。
乞身不羨陶貞白,受祿猶慚邴曼容。
筆珥延英詳議禮,編開崇政廣明農。
衰庸只合歸田去,九點還余未到峰。
寒風吹腦赤霄邊,飛鳥猶難到絕巔。
下見人間又成海,恍驚身世此何天。
巖腰半白春留雪,僧面多黔日冒煙。
我亦淮南宗姓后,舉家應合到神仙。
老人常獨處,一笑比河清。
終日無來客,三年不入城。
高眠聽酒滴,危坐對云生。
矯首羲皇世,吾其享大羹。
涼透西風秋欲暮。記起當年,清照消魂句。人病不窺簾外路。黃花自瘦無人處。
苦茗一甌香一炷。疊遍銀箋,懶把秋詞做。昵語已遭歸燕絮。嫩晴天更闌珊雨。
八月竹根移要雨,逢陰便向阮家求。請公靜聽蕭蕭葉,斗變江南一夜秋。
都城有地誰栽竹,只見寒樗與老槐。聞種瑯玕向新第,翠光秋影上屏來。
一夏九十日,看看又將半。
面門無位人,急著眼睛看。
冷地驀相逢,腳跟紅線斷。
掌內握乾坤,翻身游碧漢。
堪笑當年老瑞巖,惺惺石上重呼喚。
古寺僧牢落,登臨意惘然。
江流天地外,晚景臥鐘邊。
宮闕通群帝,虛空不離禪。
上方重閣晚,自有一山川。
群臣承睿眷,噓拂到金臺。身際風云會,恩隨雨露來。
大才宜世用,嘉運自天開。昨夜東南望,文星映上臺。
多士稱王國,雄風陋楚臺。人從仙境集,春入綺筵來。
歲月詩篇富,河山罨畫開。京華天咫尺,瑞氣擁三臺。
朝看月山來,
暮看山月出。
得月已忘山,
嵐翠沾衣濕。
清輝依約云鬟綠,水作菱花。蘇小夭斜。不見留人駐晚車。
湖山符牒誰能管,讓與天涯。如此豪華。除卻芳樽一味賒。
銀河半澄。輕云半凝。長天幾點疏星。是三更四更。
回廊遍行。欄干遍憑。哪堪明月多情。伴愁人到明。
古今同是月,代謝幾人看。
此夕一樽酒,百年聊自歡。
瀟湘秋入夢,關塞夜生寒。
慷慨還悲感,更殘獨倚闌。
溪南溪北草痕肥,
山后山前布谷飛。
叱犢一聲煙雨細,
杏花村里勸農歸。
錦水文鴛宿處同。
別來魂夢鎮惺忪。
分攜記在綠屏東。
執手凄凄還脈脈,
回頭昵昵苦匆匆。
橫波低揾一雙紅。
一棹東來載月歸,
宦途此去有光輝。
祖筵是處花枝裊,
慚愧衰翁晝掩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