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灣棹歌四首 其一
當年海運數朱張,
灣泊帆檣正渺茫。
幫著擢船愁水澀,
隔艙相喚剝南糧。
當年海運數朱張,
灣泊帆檣正渺茫。
幫著擢船愁水澀,
隔艙相喚剝南糧。
當年海運事業興盛,數朱清和張瑄最為突出,如今港灣里船帆桅桿在茫茫水面若隱若現。船工撐船發愁水淺難行,隔著船艙相互呼喊著去剝南方運來的糧食。
海運:海上運輸,這里指元代開辟的海上漕運。
朱張:指朱清和張瑄,二人是元代海運的開創者。
棹船:劃船。
水澀:指水淺,行船困難。
南糧:南方運來的糧食,元代通過海運將南方糧食運往北方。
元代開辟了海上漕運,朱清和張瑄是海運的重要開創者,使南糧北運得以實現。此詩創作時海運可能已不如當年興盛,詩人目睹船工艱難勞作場景有感而發。
這首詩主旨是反映海運的變遷和船工的艱辛。其特點是通過今昔對比展現歷史變化,以質樸語言描繪生活場景。在文學上,它為研究元代海運和社會生活提供了生動素材。
千峰滴翠付前塵,又向名山作主人。
滄海飛回千里棹,樓臺高佔一家春。
神仙吏隱開生面,詩卷蘇黃有替身。
怪道文園歸計早,要從巖壑展經綸。
祛廬通雅故,風土記清嘉。
卓絕名山業,豈徒小說家。
宦成已傾橐,病革尚栽花。
悟徹無生法,人間本有涯。
野徑風來陣陣香,
名花未省植何方。
卻思一卉何能爾,
應是春原集眾芳。
客途終日憶歸山,今得重來豈等閑。萬別千差俱屏卻,一輪落照夢魂間。
百城煙水少司南,四十無聞又過三。卻憶蓮花池上客,松聲月色好同參。
午窗人起桐影轉。綠云覆滿深深院。
隔水一枝低。待他幺鳳棲。
小紅呼不應。知去催春茗。
最好晚涼生。玉簫吹一聲。
李白開元供奉,當年恩禮偏隆。賜書稠疊出深宮,玉軸牙簽鄭重。
絕妙文孫才調,翩翩王謝門風。捧來亂帙悉當胸,月落華清如夢。
茲山何獨秀,萬仞倚昊蒼。
晨躋煙霞趾,夕憩靈仙場。
俯觀海上月,坐弄浮云翔。
松風振雅音,桂露含晴光。
不出六合外,超然萬累忘。
信彼古來士,巖棲道彌彰。
百里神君一見難,會稽父老肅衣冠。
船從錦海洲前入,琴聽仁山院里彈。
對酒已歡良夜醉,種花偏得滿城看。
歸人漁弋今懷惠,何限煙霞隱謝安。
萬仞懸湍厓,長虹跨天表。我有雙飛鳧,仙路諒非杳。
古灶棲霞隈,不見煉丹叟。真丹自玄玄,還覓爐中不。
兀兀擎雙樓,南天望不極。枕石批霞餐,豈羨黃粱粒。
絕壁開云扃,飛湍作簾掛。因風時捲舒,巧入詩人畫。
盍簪長恨昔年疏,白首過從嘆謫居。
已喜潮人師趙德,未須狗監薦相如。
向來涂抹真成夢,老去窮愁好著書。
鄭老襟期更蕭散,可能添我共觀魚。
雨澗奔泉決岸沙,沉沉破屋聽檐花。
塵編滿室空生蠹,濕灶無煙祇吠蛙。
三徑已荒陶令菊,一廛聊種邵平瓜。
莫云回首西城近,何日敲門共試茶。
臨江古寺接層穹,浩蕩川原入望空。
驛路高懸飛鳥外,濤聲直走亂山中。
人生到處鴻留雪,我意渾如鹢退風。
羸馬敝裘游欲倦,一鞭回指海云紅。
算歸云、劍外戀家山,未遂百年心。布韜鈐掌上,西南地勢,指顧縱橫。
短劫爛柯山下,萬淚滴蒼生。遺象淩煙在,帶緩裘輕。
誰料籌邊奇氣,野狐威頓輯,虎帳風清。任爭先黑白,患難故人情。
怎推枰、收將殘子,付他時、當局憶良平。松陰晚、掩關人散,何處秋聲。
物外洞天三十六,
都疑布在洛陽中。
小車春暖秋涼日,
一日止能移一宮。
斜穿石徑度回廊,高踞巖腰俯下方。
十里晴湖明似鏡,萬家炊火夜生涼。
攜來梅鶴皆仙侶,買得莼鱸近水鄉。
最是清芬傳勿替,崇祠太仆屹中央。
翻疑橘柚踰淮生,秋入平林畫不成。
淡抹微煙含氣早,初經涼雨挹塵輕。
蕭蕭似有辭柯意,點點偏馀喚渡情。
鏖戰西風猶未已,滿披金甲護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