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汪鈍庵宅
不分枉蘭棹,重兼開竹扉。窮交存白發,小酌坐清暉。官在還山久,書成示客稀。儻同吳市隱,相傍老漁磯。
別業蘇臺外,幽棲何處尋。入園松徑綠,高枕石湖深。萬卷供多病,千春獨寸心。離筵殊造次,還擬就遙岑。
不分枉蘭棹,重兼開竹扉。窮交存白發,小酌坐清暉。官在還山久,書成示客稀。儻同吳市隱,相傍老漁磯。
別業蘇臺外,幽棲何處尋。入園松徑綠,高枕石湖深。萬卷供多病,千春獨寸心。離筵殊造次,還擬就遙岑。
不嫌棄勞駕乘船來訪,再次打開竹門相迎。患難之交皆已白發,小酌對坐沐浴清輝。雖有官職卻早歸山,著作寫成很少示人。若能同隱吳市之畔,相伴終老漁磯之旁。別業遠在蘇臺之外,幽居之處何處可尋?入園松徑一片新綠,高枕石湖水色幽深。萬卷書籍陪伴多病,千年歲月獨守寸心。離筵如此倉促短暫,還想共登遠處山岑。
不分:不嫌棄,不介意。
枉:勞駕,屈尊。蘭棹:用蘭木做的船槳,代指船。
窮交:患難之交。
清暉:清朗的日光,此處指清幽的環境。
蘇臺:蘇州的臺榭,代指蘇州。
幽棲:指隱居的生活。
造次:倉促,匆忙。
汪鈍庵即清初文學家汪琬,晚年退隱蘇州堯峰山。此詩或作于其隱居期間,詩人受邀至汪宅飲宴,通過對相聚場景與友人生活的描寫,反映清初文人退隱交游的文化背景,以及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共鳴。
全詩圍繞“飲”字展開,前八句寫宴飲時對友情與隱逸的感慨,后八句轉寫汪氏別業的幽棲之趣,最終以離筵之憾收束,主旨在于表達對友人的深切情誼與共隱山林的向往,語言平實而情感深沉。
巫女廟花紅似粉,
昭君村柳翠于眉。
誠知老去風情少,
見此爭無一句詩。
苦竹林邊蘆葦叢,停舟一望思無窮。
青苔撲地連春雨,此生飄蕩何時定,一縷鴻毛天地中。
四弦不似琵琶聲,亂寫真珠細撼鈴。
指底商風悲颯颯,遷客共君想勸諫,春腸易斷不須聽。
江柳影寒新雨地,
塞鴻聲急欲霜天。
愁君獨向沙頭宿,
水繞蘆花月滿船。
灃水店頭春盡日,送君上馬謫通川。
夷陵峽口明月夜,坐從日暮唯長嘆,語到天明竟未眠。
齒發蹉跎將五十,往事渺茫都似夢,舊游流落半歸泉。
醉悲灑淚春杯里,別來只是成詩癖,老去何曾更酒顛。
各限王程須去住,神女臺云閑繚繞,使君灘水急潺湲,風凄暝色愁楊柳。
君還秦地辭炎徼,我向忠州入瘴煙。
未死會應相見在。
鞍馬軍城外,笙歌祖帳前。
乘潮發湓口,帶雪別廬山。
暮景牽行色,春寒散醉顏。
共嗟炎瘴地,盡室得生還。
紅旗破賊非吾事,
黃紙除書無我名。
唯共嵩陽劉處士,
圍棋賭酒到天明。
身名身事兩蹉跎,
試就先生問若何。
從此神仙學得否,
白須雖有未為多。
五年不入慈恩寺,
今日尋師始一來。
欲知火宅焚燒苦,
方寸如今化作灰。
欲上瀛州臨別時,贈君十首步虛詞。天仙若愛應相問,可道江州司馬詩。
花紙瑤緘松墨字,把將天上共誰開。試呈王母如堪唱,發遣雙成更取來。
晨起臨風一惆悵,
通川湓水斷相聞。
不知憶我因何事,
昨夜三回夢見君。
新授銅符未著緋,因君裝束始光輝。
惠深范叔綈袍贈,
明朝戀別朱門淚,不敢多垂恐污衣。
轉枕重安寢,回頭一欠伸。
紙窗明覺曉,布被暖知春。
莫強疏慵性,須安老大身。
雞鳴一覺睡,不博早朝人。
一從簪笏事金貂,每借溫顏放折腰。
長覺身輕離泥滓,壯心直氣未全銷。
他日秉鈞如見念
白發長興嘆,青娥亦伴愁。
寒衣補燈下,小女戲床頭。
暗淡屏幃故,凄涼枕席秋。
貧中有等級,猶勝嫁黔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