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陵
景陵東奠接蓬瀛,
長憶宣皇致太平。
弓劍閟嚴龍氣合,
樓臺環瑣斗杓橫。
地高海岳依依見,
天闊風云冉冉生。
萬歲千年隆禮典,
群官偏許夜深行。
景陵東奠接蓬瀛,
長憶宣皇致太平。
弓劍閟嚴龍氣合,
樓臺環瑣斗杓橫。
地高海岳依依見,
天闊風云冉冉生。
萬歲千年隆禮典,
群官偏許夜深行。
景陵東側的祭奠儀式連接著蓬萊瀛洲的仙境,長久回憶唐宣宗帶來的太平盛世。帝王的弓劍嚴密封存,龍氣匯聚;樓臺環繞如鎖,北斗星斗柄橫懸。地勢高峻,山海依稀可見;天空遼闊,風云緩緩升起。千秋萬代都要隆重慶典,眾官員被特別允許深夜行走。
景陵:唐宣宗李忱的陵墓,位于今陜西蒲城。
宣皇:指唐宣宗李忱,其謚號為“圣武獻文孝皇帝”,后世稱“宣皇”,在位期間有“大中之治”。
蓬瀛:蓬萊、瀛洲,傳說中海上的仙山,此處借指仙境或帝王陵墓的神圣。
弓劍:帝王的遺物,《史記·封禪書》載黃帝乘龍升天時“墮其弓”,后以“弓劍”代指先帝遺物。
閟(bì)嚴:嚴密封閉。
斗杓(sháo):北斗星的斗柄部分。
隆禮典:隆重的禮儀制度,指對先帝的祭祀典禮。
唐宣宗李忱在位期間(846-859年)整頓吏治、抑制宦官,史稱“大中之治”,有“小太宗”美譽。其去世后葬于景陵。此詩或作于宣宗逝世后,朝廷舉行隆重祭祀時,詩人參與儀式,因景陵的莊嚴與對宣宗功績的追憶而作。
全詩以景陵祭祀為核心,通過描繪陵墓的神圣、儀式的莊重,追思宣宗的太平治世,既展現了唐代皇家祭祀的禮儀規格,也表達了對賢君的贊頌,是一首融合歷史追憶與場景描寫的宮廷應制類詩作。
安樂先生醉便歌,莊篇徒爾說焚和。
有名有守同應少,無事無求得最多。
勝處林泉供放適,清時風月助吟哦。
能拋憂責忘勞外,不縱逍遙更待何。
君為滁上守,乘間務幽尋。
群從留山阿,美望窮前林。
良醼追佳賞,高亭曠遐臨。
煙云無定姿,水石唯清音。
靜見魚鳥適,遙聞雞犬深。
時節屢豐有,民里無欺侵。
豈獨延眾物,因茲托沖襟。
大筆每絕唱,芳樽寧孤斟。
別日念已長,來期詎能今。
安得凌風翰,相從殫歲陰。
碧泉千脈瀉金溝,名是東南俗阜州。
任昉舊詩題縣石,賀齊高疊照江流。
月明幾處游歸客,春色何人醉倚樓。
我是江潭釣魚者,喜君相見且相留。
簾幕臨雕檻,窗疎照爛霞。
園林初過雨,風日猛催花。
香入游人袖,紅堆刺史家。
四時俱好景,終不似春華。
堯夫非是愛吟詩,詩是堯夫自顧時。
若有意時非語話,都無情處是肝脾。
方將憂己到未到,何暇責人知不知。
因喜圣賢用心遠,堯夫非是愛吟詩。
向晚西園飲乍闌,山公酩酊上輕鞍。
東方千騎隨車出,南國佳人夾路看。
縱目漸迷山色遠,回頭猶憶水聲寒。
歸來未放賓游散,更賦新題刻燭觀。
萬物道為樞,其來類自殊。
性雖無厚薄,理亦有精麄。
未若人為盛,還知物有余。
我生于此日,幸免作庸夫。
遙夜不能寢,值茲節物清。
大空瑩虛碧,仰觀澄性情。
素月若可把,浮云何故生。
瑤琴且勿弄,誰憐希代聲。
少悟浮圖法,因傳法喜名。
于人無厚薄,知己盡豪英。
藥舍朝爐暖,棋窗夜燭明。
性懷元自得,未用厭逢迎。
魚跳蓮葉青錢小,雪壓花枝玉燕參。
細草使轓瞻鹿擾,微風池果落鶑含。
滿甌春茗浮仙露,一點尖峰滴翠嵐。
卻逐歸舟更多景,晚來雌霓掛寒潭。
此泉何以珍,適與真茶遇。
在物兩稱絕,于予獨得趣。
鮮香筯下云,甘滑杯中露。
當能變俗骨,豈特湔塵慮。
晝靜清風生,飄蕭入庭樹。
中含古人意,來者庶冥悟。
名園霽宿雨,春日正和柔?;ㄏ惴翰蓦H,竹影搖清流。
鳴禽自往還,游魚時沈浮。出門市朝喧,愛此林亭幽。
況陪君子?,飛斝更相酬。亦有佳人攜,艷歌青眉愁。
佳人足娛適,遠思何夷猶。故鄉去千里,野堂臨溪頭。
夢寐別四載,南望無時休。王粲昔從軍,登樓以銷憂。
今予豈不然,每到終遲留。
堯夫非是愛吟詩,詩是堯夫試硯時。
玉未琢前猶索辨,金經煅后更何疑。
當時掉臂人皆笑,今日搖頭誰不知。
天外鳳凰飛處別,堯夫非是愛吟詩。
人無取次,事莫因循。
因循失事,取次壞人。
人無率爾,事貴丁寧。
率爾近薄,丁寧近誠。
以圣責人,固未完備。
以人望人,自有余地。
責人無難,受責非易。
其殆庶幾,猶望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