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明妃引
驪山舉燧因褒姒,
蜀道蒙塵為太真。
能遣明妃嫁夷狄,
畫工原是漢忠臣。
驪山舉燧因褒姒,
蜀道蒙塵為太真。
能遣明妃嫁夷狄,
畫工原是漢忠臣。
驪山烽火被點燃是因為褒姒,唐玄宗逃亡蜀道是為了楊貴妃。能夠讓王昭君遠嫁匈奴,畫工原本才是漢朝的忠臣。
驪山舉燧:指周幽王為博寵妃褒姒一笑,點燃驪山烽火戲弄諸侯,最終導致犬戎攻破鎬京的典故。燧,古代用于報警的烽火。
褒姒(bāo sì):周幽王寵妃,傳說她不愛笑,幽王為博其笑而點燃烽火,后成為“紅顏禍水”的典型。
蜀道蒙塵:指安史之亂中,唐玄宗為避叛軍逃往蜀地(今四川),途中蒙塵(指旅途艱辛)。蒙塵,舊指帝王逃亡或失位。
太真:楊貴妃的道號,此處代指楊貴妃,唐玄宗寵妃,傳統(tǒng)認為她是安史之亂的誘因之一。
明妃:即王昭君,漢元帝時宮女,后遠嫁匈奴呼韓邪單于。因避晉文帝司馬昭諱,改稱“明妃”。
夷狄:古代對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泛稱,此處指匈奴。
畫工:指宮廷畫師毛延壽等,傳說因王昭君未賄賂畫師,被故意丑化畫像,導致元帝未留她而令其出塞。
此詩當為宋代文人所作(因“明妃”為避晉諱的稱呼)。宋代外患頻仍,文人常借歷史反思政治,批判“女禍”論。詩中或針對當時將國家危機歸咎于女子(如后妃、歌女)的現(xiàn)象,通過重新評價畫工,暗諷統(tǒng)治者推卸責任,強調歷史評價需理性客觀。
全詩以歷史典故為據(jù),翻傳統(tǒng)“畫工誤國”之舊案,指出畫工促成明妃和親實則避免戰(zhàn)爭、穩(wěn)定邊疆,反是忠臣;而周幽王、唐玄宗因寵妃致亂,方是禍首。詩中體現(xiàn)對“紅顏禍水”史觀的批判,展現(xiàn)詩人深刻的歷史洞察力與獨立思辨精神。
雪盡孤峰瘦,家貧老夢寒。
春鞭雙影動,歲節(jié)五更殘。
努力三餐飯,滋身九轉丹。
時危從道喪,不敢棄儒冠。
正是花時坐弗邀,出門新綠滿江臯。
池塘滟滟鳴姑惡,草樹陰陰度伯勞。
宿酒轉添胸磊磈,游絲欲亂鬢蕭騷。
西疇昨夜春膏滿,免得人間費桔橰。
轟轟烈烈一乾坤,北馬南船日夜奔。
野老有懷悲故國,孤臣無淚哭中原。
浮生似我仍留寓,季世何人不閉門。
獨惜兩湖歸隠后,枕戈誰是晉劉琨。
竹院秋逾靜,柴門晝不開。
病先攜老去,懶漸逐衰來。
莫遣新緣結,都將舊念灰。
川魚與云鳥,從此莫驚猜。
鳳兮爾何來,翙翙鳴高崗。
山風度玉簫,竹實豐糇糧。
至今嶙峋石,如作毛羽翔。
深溪阻造極,懸磴聊褰裳。
踟躕不忍下,樹杪青天長。
孤形侶云漢,涼思滿山樓。
高樹自吟籟,清樽聊賞幽。
檢書初志動,撫劍壯心留。
蟋蟀不知事,喧聲何不休。
墻角有惡木,據(jù)我千畝園。
蔽虧日月光,壅遏雨露恩。
其下草不殖,況乃蘭與蓀。
蒼藤交龍蛇,護擁何雄尊。
廚人告薪絕,命斧急剪髠。
終然非遠圖,會當拔其根。
靡靡市廛盡,杳杳泉石閑。
灌木蔽榛莽,爽籟彌空山。
飛甍納余輝,丹雘粲以繁。
巍然青蓮宮,俯此碧玉闌。
化人淡無為,趺坐觀塵寰。
支郎杳不逢,玄蟬噪其間。
昔賢憩游地,眢井潛龍蟠。
詠歌之所傳,百世猶不刊。
我生悅超曠,危磴重躋攀。
歸隠諒未能,溯風發(fā)長嘆。
曉爐香劑已燒殘,漫卷棨簾倚藥欄。
鞭底土牛方轉燠,石邊鹽虎忽凝寒。
有人剪彩娛羔酒,獨我煎茶續(xù)菜盤。
冰沍硯池呵未泮,東風到底入毫端。
偶來安石坐林塘,因得棲筠受晚涼。
歸鳥沖煙方陸續(xù),寒花經(jīng)雨尚黃香。
云如仙客蹤無定,風作山賓語自長。
師古不成書謾讀,樂天深結退居房。
豫章風節(jié)振荊湘,匪為殷亡為晉亡。
執(zhí)手痛罹鳴鹡難,焚裘夢斷樹藼鄉(xiāng)。
三詩聊寄忠臣憤,九死寧回國士腸。
一展遺編一興慨,令人千載挹輝光。
平岡橫亙北城頭,一上青冥目數(shù)州。
吳岫南從京口出,蜀江東赴海門流。
香銷后土花如夢,煙鎖雷塘草亦愁。
惟有依然淮泗水,年年吹浪到瓜洲。
乾坤本無邊,我命自荊棘。去住風濤中,生死無消息。
茲晨夢中歸,真幻竟莫測。形聲各已改,老稚不我識。
一燈話清涼,喜極淚始滴。出門動經(jīng)年,還合甫浹昔。
云胡作驚鷗,又復告行役。雨聲挾離思,春晚作秋色。
暮山試回首,上有云氣白。天長眼力短,此意幾凄惻。
斜陽淡紫弄暉暉,澤國霜前落木稀。
遠憶東皇沉羽駕,近聞山鬼泣蘿衣。
畫谿黑夜雙龍吼,霞幕清秋一鶴飛。
送盡海天千里目,伶仃洋里有誰歸。
虛幌濕朝露,枯琴寒夜泉。
苔多應占地,林闕欲分天。
香細浮煙短,蓬穿漏日圓。
黃花慰貧老,滿眼粲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