瑩老自浙歸住東廣光孝移住南華 其二
重脫袈裟掛廣州,
與人說法口如流。
放生池里魚傾耳,
受戒壇前石點頭。
重脫袈裟掛廣州,
與人說法口如流。
放生池里魚傾耳,
受戒壇前石點頭。
再次脫下袈裟掛在廣州,為眾人說法時口若懸河。放生池中的魚兒側耳傾聽,受戒壇前的石頭也點頭贊許。
重脫袈裟:再次脫下袈裟,指瑩老重新入住廣州寺廟修行。
口如流:說話流暢,形容說法時語言生動、條理清晰。
放生池:寺廟中用于放生水生動物的水池,是佛教慈悲理念的體現。
傾耳:側著耳朵專注傾聽,此處以魚的反應烘托說法的感染力。
受戒壇:僧人受戒儀式的場所,是佛教戒律傳承的象征。
石點頭:化用典故(傳說高僧竺道生說法,頑石為之點頭),形容說法精妙,連無生命之物都被感化。
此詩為瑩老從浙江歸居廣州光孝寺,后移駐南華寺時所作。詩人通過觀察其在廣州弘法的場景,以鮮活筆觸記錄瑩老說法的高超境界,反映當時佛教在嶺南地區的傳播與影響。
全詩通過瑩老‘說法’這一核心事件,以魚、石等物的感應側面烘托其佛法精深,既展現佛教‘眾生皆可度’的理念,也以通俗語言傳遞了對高僧的贊譽,是一首兼具宗教意趣與文學性的作品。
涂山懿戚,媯汭崇姻。
祠筵肇啟,祭典方申。
禮以備物,樂以感神。
用隆敦敘,載穆彝倫。
喧喧金石容既缺,
肅肅羽駕就行列。
緱山遺響昔所聞,
廟庭進旅今攸設。
皇矣天宗,德先王季。
因心則友,克讓以位。
爰命有司,式遵前志。
神其降靈,昭饗祀事。
奠獻已事,昏昕載分。
風搖雨散,靈衛絪缊。
龍駕帝服,上騰五云。
泮宮復閟,寂寞無聞。
惟帝時若,去而上仙。
祀用商舞,樂備宮懸。
白璧加薦,玄??告虔。
子孫拜后,承茲吉蠲。
歲肇春宗,干開震長。
瑤山既寂,戾園斯享。
玉肅其事,物昭其象。
弦誦成風,笙歌合響。
武德諒雍雍,由來掃寇戎。
劍光揮作電,旗影列成虹。
霧廓三邊靜,波澄四海同。
睿圖今已盛,相共舞皇風。
羽鑰崇文禮以畢,
干戚奮武事將行。
用舍繇來其有致,
壯志宣威樂太平。
因心克孝,位震遺芬。
賓天道茂,軫懷氣分。
發祗乃祀,咳嘆如聞。
二歌斯升,以詠德熏。
歌以德發,聲以樂貴。
樂善名存,追仙禮異。
鸞旌拱修,鳳鳴合吹。
神聽皇慈,仲月皆至。
八音具舉,三壽既盥。
潔茲宗彝,瑟彼圭瓚。
蘭肴重錯,椒醑飄散。
降胙維城,永為藩翰。
重輪始發祥,齒胄方興學。
冥然升紫府,鏗爾薦清樂。
奠斝致馨香,在庭紛羽鑰。
禮成神既醉,仿佛緱山鶴。
既潔酒醴,聿陳熟腥。
肅將震念,昭格儲靈。
展矣禮典,熏然德馨。
愔愔管磬,亦具是聽。
名隆五岳,秩映三臺。
嚴祠已備,睟影方回。
道閟鶴關,運纏鳩里。
門集大命,俾歆嘉祀。
禮亞六瑚,誠殫二簋。
有誠颙若,神斯戾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