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七十六首 其五十四
徑山門下,無彼無我。
大家疊足挨肩,共向無煙宿火。
若是香匙火箸,不得動著。
不見道丹霞燒木佛,院主眉須墮。
徑山門下,無彼無我。
大家疊足挨肩,共向無煙宿火。
若是香匙火箸,不得動著。
不見道丹霞燒木佛,院主眉須墮。
在徑山法脈之下,沒有彼此之分。眾人聚集在一起,共同趨向那無煙火的舊火(無生滅的禪境)。若是燒香用的匙箸等工具,不可隨意觸動。難道沒聽說過丹霞燒木佛的公案嗎?當時院主因心疼木佛,眉毛胡須都被燒焦了。
徑山門下:徑山,指徑山寺,禪宗名剎;門下,指該法脈下。
無彼無我:佛教中“無分別”的境界,消除對立的自我與他者觀念。
疊足挨肩:形容眾人擁擠、聚集的樣子。
無煙宿火:宿火,舊火;此處比喻超越生滅的禪境,無煙火之相。
香匙火箸:寺院中用于燒香的工具,匙用于取香,箸(筷子)用于夾取香灰等。
丹霞燒木佛,院主眉須墮:禪宗公案,出自《五燈會元》。丹霞天然禪師在寒冷時燒木佛取暖,院主(寺院管理者)見之呵責,卻因靠近火堆導致眉須被燒。此公案旨在破除對佛像的執著,強調“佛性不在形相”。
這首偈頌應為宋代徑山系禪師(徑山宗為臨濟宗分支)所作。宋代禪宗發展鼎盛,注重通過機鋒、公案傳法,此偈頌旨在破除學禪者對形式的執著,強調“即心是佛”的核心思想,反映了當時禪宗“呵佛罵祖”、反對形式主義的風氣。
此偈頌圍繞“破除執著”展開,以徑山門為背景,通過眾人共修、香具不可動、丹霞燒佛的公案,層層遞進,批判執著于外在形式的修行方式,倡導無分別、無執著的禪心。語言質樸而機鋒深刻,是宋代禪宗偈頌“直指人心”風格的典型體現。
乘潮渡漁浦,沓嶂夾江濆。
下瞰綠波影,能令纖芥分。
筏移疑入鏡,碓落自舂云。
聽盡潺湲水,灘高易夕曛。
環繞無十步,
捷行財半之。
安西九千里,
自有著鞭時。
城外長堤散九皋,西風跨馬看鴻毛。
玄湖日破浪花出,鐘阜煙晞氣彩高。
綠擁雙林迷冊府,清分三路入秋曹。
化深南國無多訟,按轡逍遙拽錦袍。
我昔單棲久,
君今半被空。
天公將老壽,
裨補兩鰥翁。
莫問尉佗裝,千金豈在眼。
請看馬上公,何曾事生產。
鉛汞傳法百萬秋,
幾人認得幾人修。
若教世上知靈藥,
天上神仙似水流。
霜入丹楓白葦林,
橫煙平遠暮江深。
君看雁落帆飛處,
知我秋風故國心。
夾竹稱桃樹,當軒花幾叢。漪漪時間綠,灼灼半舒紅。裛淚含朝雨,濃妝媚晚風。東君無限意,點綴不言中。
別館多奇卉,幽香此更嘉。詠桃宜辨葉,看作未應花。麗色當人近,嬌姿拂檻斜。芳菲憐漸暮,為爾駐年華。
秋來涼露浥瓊姿,
綽約搖風三兩枝。
今夜看花宜縞袂,
晶簾素影月扶持。
師未多魚遂漏言,如何此事竟推袁?
柏人誰白孱王罪?改子終傷慈母恩。
金玦厖涼含隱痛,杯弓蛇影負奇冤。
五洲變法都流血,先累維新案盡翻。
一卷《金經》懺不成,再生惟愿莫聰明。可憐寂寞秋槐院,無復簾前喚茗聲。
聰明文采定非宜,幻質迷離我亦癡。愁對花陰墳一撮,海棠如夢雨如絲。
奕奕清廟,錫羨詒謀。
升中神岳,顯允皇猷。
歸格藝祖,昭報靈休。
奉先追遠,盛德益修。
古稀華誕屆重陽,采采東籬菊正芳。想見聚星堂上客,壽觴齊舉溢秋香。
為制頹齡藝此花,清芬全屬太邱家。壽筵仍及重陽后,勝采金英泛紫霞。
東南閒說未櫜弓,
對酒豪情與昔同。
畢竟盧龍不曾賣,
田疇賓客在無終。
先生久矣愛吾廬,絕勝揚雄宅一區。
剩有珠宮來海石,不妨茅屋繞畦蔬。
來書已許尋前諾,同社方將約并驅。
更欲相邀預真率,車公豈可坐間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