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 其七
師未多魚遂漏言,如何此事竟推袁?
柏人誰白孱王罪?改子終傷慈母恩。
金玦厖涼含隱痛,杯弓蛇影負奇冤。
五洲變法都流血,先累維新案盡翻。
師未多魚遂漏言,如何此事竟推袁?
柏人誰白孱王罪?改子終傷慈母恩。
金玦厖涼含隱痛,杯弓蛇影負奇冤。
五洲變法都流血,先累維新案盡翻。
軍隊尚未充分準備就泄露機密,為何把這事責任都推給袁世凱?就像柏人事件中誰能洗刷趙王的冤屈?廢太子之事最終傷了慈母的恩情。金玦的故事里藏著隱痛,杯弓蛇影般讓他背負奇冤。世界各國變法都要流血犧牲,先連累戊戌維新的成果全被推翻。
多魚:《左傳·隱公五年》有“公將如棠觀魚者……臧僖伯諫曰:‘……鳥獸之肉不登于俎,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則公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澤之實,器用之資,皂隸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唬骸釋⒙缘匮??!焱愻~而觀之。僖伯稱疾,不從。書曰‘公矢魚于棠’,非禮也,且言遠地也?!焙笠浴岸圄~”喻指軍隊眾多或準備充分。
推袁:指戊戌變法中把責任推給袁世凱。
柏人:《史記·張耳陳馀列傳》記載,漢高祖過柏人,欲宿,心動問縣名為何,曰柏人,柏人者,迫于人也,不宿而去。后趙相貫高等欲謀殺高祖于柏人,事泄。這里用此典故說誰能洗刷孱王(趙王)的冤屈。
改子:可能指宮廷中廢立太子等事。
金玦:《左傳·閔公二年》記載,晉獻公以金玦賜太子申生,暗示要廢他。厖涼:指隱晦、不祥。
杯弓蛇影:出自應劭《風俗通義·怪神》,說有人因誤將映在酒杯里的弓影當成蛇,而生病。這里指無端受冤。
五洲變法:指世界各國的變法運動。
維新案盡翻:指戊戌變法失敗后,新政被全部廢除。
此詩創作于戊戌變法失敗后。戊戌變法觸動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最終失敗。袁世凱在戊戌變法中起到關鍵作用,變法失敗后有人將責任推到他身上。詩人目睹變法成果被推翻,仁人志士蒙冤,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在于為戊戌變法鳴不平,揭露變法失敗背后的冤屈和黑暗。其突出特點是善用典故,含蓄深刻地表達情感。在文學史上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對變法的思考和對國家命運的關切。
小小葫蘆,生來不大身材矮。子兒在內。無口如何怪。 藏得乾坤,此理誰人會。腰間帶。臣今偏愛。勝掛金魚袋。
劫運將新,天書降恩,圣師命魔。正陰陽錯忤,鬼神淆混,依憑城市,綿亙山河。殺氣閉空,陰容奪晝,萬姓罹殃日已多。青城上,見琉璃高座,忽起巍峨。 群妖忿怒揚戈。競奔走、攻山若舞梭。感神光一瞬,龍摧虎陷,威音一動,電掣霆呵。立活化民,攝邪歸正,生息熙熙享太和。風云靜,見天連碧漢,月浸澄波。
彩云樓閣瑞煙平。雨初晴。月朧明。夜靜天風,吹下步虛聲。何處朝元歸去晚,雙鳳小,五云輕。 落花流水兩關情。恨無憑。夢難成。倚遍闌干,依舊楚風清。露滴松梢人靜也,開寶篆,誦黃庭。
西源好,冬日雪中松。攜手石壇承愛景,靜觀天地入清宮。恰似大茅峰。 襟袂冷,琴里意濃濃。吹月洞簫含碧玉,動人佳趣轉黃鐘。情緒發于中。
仙馭乘鸞去不停,青山依舊抱荒城。 風香藥草春云暖,露冷桐花夜月明。 縣近故廬堪認姓,鶴歸華表自呼名。 千年往事俱塵土,時聽樵林吹笛聲。
門外青溪溪外山,山光長在有無間。白云飛盡晴窗午,喜見遙峰露一班。
危樓古鏡影猶寒。倒景忽相看。桃花不識東西晉,想如今、也夢邯鄲。縹緲神仙海上,飄零圖畫人間。 寶光丹氣共回環。水弱小舟閑。秋風難老三珠樹,尚依依、脆管清彈。說與霓裳莫舞,銀橋不到深山。
接葉巢鶯,平波卷絮,斷橋斜日歸船。能幾番游,看花又是明年。東風且伴薔薇住,到薔薇、春已堪憐。更凄然。萬綠西泠,一抹荒煙。 當年燕子知何處,但苔深韋曲,草暗斜川。見說新愁,如今也到鷗邊。無心再續笙歌夢,掩重門、淺醉閑眠。莫開簾,怕見飛花,怕聽啼鵑。
清明時節雨聲嘩。潮擁渡頭沙。翻被梨花冷看,人生苦戀天涯。 燕簾鶯戶,云窗霧閣,酒醒啼鴉。折得一枝楊柳,歸來插向誰家。
萬里飛霜,千林落木,寒艷不招春妒。楓冷吳江,獨客又吟愁句。正船艤、流水孤村,似花繞、斜陽歸路。甚荒溝、一片凄涼,載情不去載愁去。 長安誰問倦旅?羞見衰顏借酒,飄零如許。謾倚新妝,不入洛陽花譜。為回風、起舞尊前,盡化作、斷霞千縷。記陰陰、綠遍江南,夜窗聽暗雨。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看圖閑教陣,畫地靜論邊。烏壘天西戍,鷹姿塞上川。 路長須算日,書遠每題年。無復生還望,翻思未別前。 柵高三面斗,箭盡舉烽頻。營柳和煙暮,關榆帶雪春。 邊城多老將,磧路少歸人。點盡三河卒,年年添塞塵。 候火起雕城,塵砂擁戰聲。游軍藏漢幟,降騎說蕃情。 霜降滮池淺,秋深太白明。嫖姚方虎視,不覺請添兵。
氣朔盈虛又一初,嫦娥應事半分無。 都于無處分明有,恰似先天太極圖。
父母人皆有,儀刑自冕旒。 問安趨燕寐,拂曉過龍樓。 鶴駕嚴晨衛,雞人徹夜籌。 茲闈天語接,飛棟月華收。 萬姓齊呼舞,三宮款獻酬。 小儒尤國切,幾白九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