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墩書院為宿州守徐良節題
精廬重構傍南墩,
鄉里衣冠重德門。
四面好山流翠近,
百年喬木向春繁。
曾聞藜杖干星象,
剩貯蕓香待子孫。
今日無心云出岫,
甘霖千里逐朱轓。
精廬重構傍南墩,
鄉里衣冠重德門。
四面好山流翠近,
百年喬木向春繁。
曾聞藜杖干星象,
剩貯蕓香待子孫。
今日無心云出岫,
甘霖千里逐朱轓。
精致的書院重新修建在南墩旁邊,鄉里的士人都敬重這有德行的家族。四面秀美的山巒流淌著近處的翠色,百年喬木在春日里愈發繁茂。曾聽聞此處有燃藜夜讀的學術氣象,如今仍留存著書齋的香氣以待子孫。今日無心的云朵飄出山巒,千里甘霖將追隨您的車駕普降。
精廬:指書院,古代講學、藏書的場所。
衣冠:代指士大夫、讀書人,此處指鄉里的有識之士。
藜杖:典故,出自《三輔黃圖》,漢劉向在天祿閣校書,有老人燃藜杖照明,后以“藜杖”代指學術傳承或夜讀苦學。
蕓香:古時常置蕓香草于書中防蛀,后借指書籍或書齋的香氣。
朱轓(fān):古代官員車駕的紅色車帷,代指州郡長官,此處指宿州守徐良節。
此詩為宿州太守徐良節重建南墩書院而作。明代重視地方文教,徐良節作為地方長官,重建書院以興學育才,詩人通過此詩贊揚其德政,反映了當時地方官員推動文化教育的社會背景。
全詩圍繞南墩書院的重建展開,既描繪書院周邊秀美的自然環境與深厚的文化積淀,又借典故與象征手法,突出徐良節推崇文教、惠及百姓的德政,是一首典型的題贈德政詩,展現了明代地方文化建設的風貌。
遙嶺哀笳走塞陰,磧亭搔首一沾襟。
羽書迢遞傳西北,營壘凄涼閱古今。
煙繞游絲春色澹,樹連飛翠夕陽深。
椎牛射虎懷前史,野廟殘碑入故林。
彼俗爭同好,唯公恥妄隨。
青松寒不改,白玉涅難淄。
梁壞營居日,舟沈欲濟時。
空留良史筆,長俾善人思。
草草相逢袂遽分,人中淳粹比崔群。
一編綠字欣初覯,三嘆朱弦久不聞。
春雨太繁憐作客,梅花正好未留君。
江南故舊知垂憶,為道沈吟對楚云。
莫嗟鬢影幾成霜,籬菊當秋老更香。
誰贈綈袍憐范叔,曾燒丹鼎學淮王。
枯桐爨下終知遇,寶劍匣中寧久藏?
且暫籠樊依野鶩,沖霄看汝好飛揚!
璧門金闕倚天開,興罷張帆載酒回。日看省曹閽者面,鞭笞鸞鳳相追陪。
青春欲盡急還鄉,萬里橋西一草堂。富貴功名何足道,先生有道出羲皇。
投老歸來一幅巾,翛然三月閉柴荊。固知貧病人須棄,客至從嗔不出迎。
萬里相逢貪握手,蓬門今始為君開。留連城郭今如此,有底忙時不肯來。
逼人上樹拔卻梯,推人入井覆卻桶。
江湖用此惡心腸,誰云契義金蘭重。
怪語顛言,開眼說夢。
萬種傷心事,傷心祇在心。解人惟見汝,避祿早歸林。但倚書為命,寧愁突不黔。他年徵野史,應向魯溪尋。
細數南州彥,誰居第一流。吾儕姑自勉,碩果聽天留。
未息巴人訟,方懷漆室憂。足音終寂寂,垂涕望高丘。
乘風終日下,奇眺眼全花。
截岸分山骨,中流合石牙。
千嶂浮虎兕,百里斗龍蛇。
鎖斷南來脈,英靈不可涯。
不知身忽輕,巳度青茸表。
疏雨何妨飛,林端露清曉。
哈密城前日正中,行人來往亦匆匆。
云迷都護籌邊壘,雨過名王避暑宮。
沙棗花香人已遠,甜瓜味美譽無窮。
中原戰后猶離亂,萬里西來見難童。
春渚曾先雁北征,旅途歸翼早長鳴。
書來塞上逢霜信,客在天涯對月明。
長俟河清憐趙壹,漫嗟蘭馥怨張衡。
飛飛預說來時道,雪壓關山十日程。
君未知人窮相事。
簾壓南欞,湘影織煙,屐到苔深處。添一盞燈,便不蟾光,墻外翠交斜樹。漸洗輕云,也圓似、桂叢三五。聽否。和石井吟蛩,露聲花語。
移席還傍筠根,任街鼓鼕鼕,馬蹄難去。葡萄細寫,小串堆冰,平銷葛衣殘暑。酒渴宵分,翻夢繞、晚汀疏雨。窗曙。更催泛、茗槍顧渚。
水沙連在萬山中,
一嶼環湖映碧空。
員頂凈明傍作屋,
渡頭煙火小舟通。
夢闌鶯喚穆陵西,
驛吏催時雨拂衣。
行客落花心事別,
無端俱趁曉風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