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雁宕山次韻
鬼斧何年鑿地靈,
四圍山色染衣青。
乍登絕巘心猶怯,
剛脫塵蹤眼倍醒。
花卉一屏初灼灼,
風塵雙鬢未星星。
茲游足慰平生愿,
醉倚禪床月滿庭。
鬼斧何年鑿地靈,
四圍山色染衣青。
乍登絕巘心猶怯,
剛脫塵蹤眼倍醒。
花卉一屏初灼灼,
風塵雙鬢未星星。
茲游足慰平生愿,
醉倚禪床月滿庭。
不知是哪年鬼斧神工開鑿出這天地靈秀之地,四周山色青翠,仿佛將衣衫都染成了青色。剛登上極高的山峰時心中還帶著怯意,剛擺脫塵世蹤跡后雙眼愈發清醒。如屏的花卉正開得鮮艷灼灼,奔波風塵中雙鬢尚未斑白。此次游覽足以慰藉平生所愿,醉倚僧床時但見月光灑滿庭院。
鬼斧:形容自然造化的神奇,如鬼斧神工之力。
絕巘(yǎn):極高的山峰。巘,大山上的小山,泛指山峰。
灼灼:形容花卉盛開鮮艷的樣子,出自《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星星:形容鬢發斑白,如“星星白發”。
禪床:僧人的坐榻或床,此處指山寺中的床榻。
此詩應為詩人游覽雁宕山時所作。雁宕山以奇秀著稱,詩人登山覽勝,見山色青潤、花卉明麗,又因暫離塵囂而心境澄明,故以次韻形式(依原韻作詩)記錄此次游興,抒發對自然之美的向往與滿足。
全詩緊扣“游”字,從山景的鬼斧神工寫起,繼以登臨時的心理變化、途中的花卉之景,終以醉倚禪床望月作結,層次清晰。既展現了雁宕山的靈秀,又傳遞了詩人超脫塵俗的閑適心境,是一首情景交融的山水紀游佳作。
昔日珠樓擁翠鈿,女墻猶在草芊芊。東風第六橋邊柳,不見黃鸝見杜鵑。
謂我不如斯,人其誰我諒。是何人之殉,不憐我之喪。
關山戎馬信音稀,腸斷無人寄一枝。沾酒西城聯騎入,上林踏雪探春時。
略彴江煙外,招提水氣中。故人于此隱,幽致得時同。釀酒來彭澤,栽蓮接遠公。浮生底須論,談笑且春風。相憶懸清夢,相過笑白頭。不因吾道重,安得為茲留?翠竹邊江雨,黃花小院秋。明年春水足,準擬泛扁舟。
青梅酒釅,但許吟詩休說劍。燈影闌干,話到傷心淚亦酸。欲歌還咽,廿載沉冤猶未雪。漫嚼紅椒,冰炭填胸塊壘高。
官罷年年稔,深居物物情。花前見乳燕,柳下聽啼鶯。閒門得鳳字,濁酒薦魚羹。常日飽嬉處,石床云氣生。
儒衡家世舊,氣節老彌剛。誰謂更千古,猶能出一郎。烏臺知姓字,白簡凜風霜。后夜吳江月,清光應更長。
臥我西齋坐兩君,不知談笑久離群。墻槐影似中流見,盆石青疑隔岸分。屈指三年如昨日,開顏一酌又斜曛。相煩畫舫題新額,滿壁揮毫動水云。
生死何時了,盈虛祇足傷。誰能一刻靜,大勝百年忙。反己求中帝,逢時說外王。紛紛徒藉藉,踽踽亦涼涼。
多少神仙官府在,少無拘束仙官。此翁仙福漸來完。庭前饒玉樹,海上有青鸞。為問青鸞消息地,一韓曾使三韓。安期持底與傳言。如瓜雙火棗,捧日一金丹。
思三水,秋色絢丹楓。云氣吞山來浩蕩,溪湍流月去從容。兀坐定僧峰。
群丑發禾川,中宵羽檄傳。才收緣岸戍,已漲近城煙。掠貨舟相次,驅人騎獨先。兒孫猶九口,兩地寸心懸。
沂有梁兮維鯉維魴。沂之兩厓兮有棗樹桑。居沂之人兮寬裕而善良。古之人古之人兮翱翔。余其歸老兮沂之南東。
歲晚經湘浦,堪收入畫圖。雪馀凝望處,一片玉模糊。
星移斗轉,四時交換。無人暫時思算。恰做嬰童,不覺漸為老漢。酒色氣財歷遍。好休心、也好舍拚。好回首,好把元初事,好生了干。奉勸疾些下手,恐閻羅不測,差鬼叫喚。早與丘劉譚馬,物外為伴。靜意清心徑路,便名為、長生彼岸。神光燦,跨青鸞歸去,天地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