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七十八首 其十二
習習春風,絲絲春雨。
一等沾濡,十方周普。
甘草得之甜,黃連得之苦。
天意發叢林,檐聲鬧窗戶。
古德嘗云己不迷,等閑教壞人男女。
習習春風,絲絲春雨。
一等沾濡,十方周普。
甘草得之甜,黃連得之苦。
天意發叢林,檐聲鬧窗戶。
古德嘗云己不迷,等閑教壞人男女。
溫和的春風輕輕吹拂,細密的春雨緩緩飄落。同樣的滋潤,遍及十方世界。甘草得到雨水更顯甘甜,黃連得到雨水更覺苦澀。自然的意趣在叢林中萌發,屋檐的雨聲喧鬧地敲打窗戶。古代大德曾說自己并不迷惑,但若隨意教導,反而容易誤導他人。
習習:形容風輕輕吹的樣子。
沾濡(zhān rú):濕潤、滋潤。
十方:佛教術語,指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上、下十個方向,代指整個空間。
周普:普遍、遍及。
古德:對古代有德行高僧的尊稱。
等閑:隨便、輕易。
此為禪宗偈頌,多為僧人開示或闡釋禪理所作。創作背景當與禪寺日常修行環境相關,通過觀察自然現象(春風、春雨)引發對教化之道的思考,體現禪宗‘平常心是道’的理念。
全詩以春風化雨普潤萬物起興,借甘草、黃連受潤不同,暗喻眾生根性差異;末句借古德之語,強調教化需審慎,不可隨意而為,以免誤導他人。語言通俗而理趣深遠,是禪宗說教詩的典型。
蹄涔豈信有滄浪,螢火何堪并太陽。
淵奧未曾探禹穴,近日冰壺多晦昧,虎皮羊質也觀光。
微雨微風隔畫簾,金爐檀炷冷慵添。
桃花滿地春牢落,
宦情歸興休相撓,隼旆漁舟總未厭。
朱欄芳草綠纖纖,欹枕高堂卷畫簾。
處處落花春寂寂,自有卷書銷永日,霜華未用鬢邊添。
重陽不忍上高樓,寒菊年年照暮秋。
萬疊故山云總隔,歸計未成年漸老,茱萸羞戴雪霜頭。
載花乘酒上高山,四望秋空八極寬。
蜀國江山存不得,獨對斜陽更惆悵,錦江東注似波瀾。
偶奉綸書蒞旭川,郡樓嘉致盡依然。
松欹鳥道云藏寺,
有時倚檻垂雙袂,故國風光似眼前。
屈指良交十四人,隙駒風燭漸為塵。
當初花下三秦客,此時阻隔關山遠,月滿江樓淚滿巾。
朱冠金距彩毛身,昧爽高聲已報晨。
作瑞莫慚先貢楚,此日卑棲隨飲啄,宰君驅我亦相馴。
屈指依稀十五年,鸞臺秘閣位相懸。
分飛淮甸雁行斷,
愿君通理須還早,拜慶慈親幾杖前。
依約樊川似旭川,郡齋風物盡蕭然。
秋庭碧蘚鋪云錦,情懷放蕩無羈束,地角天涯亦信緣。
一承兌澤蒞方州,
八度春光照郡樓。
好景幾將官吏醉,
歸去杜陵池閣在,
只能歡笑不能愁。
綺筵金碧照芳菲,酒滿瑤卮水滿池。
去歲南岐離郡日,座客半酣言笑狎,孔融懷抱正怡怡。
獨上江樓望故鄉,淚襟霜笛共凄涼。
云生隴首秋雖早,
蜀箋都有三千幅,總寫離情寄孟光。
琴中難挑孰憐才,獨對良宵酒數杯。
蘇子黑貂將已盡,
欹枕夢魂何處去,醉和春色入天臺。
蜀都春色漸離披,夢斷云空事莫追。
宮闕一城荒作草,可惜錦江無錦濯,海棠花下杜鵑啼。
十月芙蓉花滿枝,天庭驛騎賜寒衣。
將同玉蝶侵肌冷,深冬若得朝丹闕,太華峰前衣錦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