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益生韻二首 其二
江上逢君江上別
天涯從此判云泥
一聲長嘯吳山晚
兩岸黃鶯不住啼
江上逢君江上別
天涯從此判云泥
一聲長嘯吳山晚
兩岸黃鶯不住啼
在江邊與你相遇又在江邊分別,從此遠隔天涯,境遇如云端與泥地般懸殊。暮色中在吳地的山邊發出一聲悠長的嘯嘆,兩岸的黃鶯仍在不住地啼鳴。
判云泥:區分如云中與泥地,比喻差距極大。判,區分。
長嘯:撮口發出悠長清越的聲音,常用來表達激越或悵惘的情緒。
吳山:吳地的山,泛指今江浙一帶的山。
不住啼:不停地鳴叫。
此詩為和友人“益生”的唱和之作(“次韻”指按原詩用韻和詩),創作于江邊送別場景。具體時間地點無考,但可推知詩人與友人在此短暫相聚后又匆匆離別,觸發感慨而作。
全詩以江邊聚散為線,通過“逢”“別”對比與“云泥”隱喻,突出離別之痛;末句以黃鶯啼鳴的生機反襯離情之哀,情景交融,語言質樸而意蘊悠長。
薄宦當親老,胡為萬里行。山川添壯色,煙瘴損風情。日落滄波渺,舟移海宇清。將何宏遠略,國計費經營。
七里陂塘幾轉灣,畫橈光影蕩釵環。寺門彌勒嫣然笑,竟占風流第一山。不波艇子額高樓,唐祝才人此舊游。是否生公說法好,隔塘獅子特回頭。
政恐登高枉斷腸,今年恰值雨重陽。晨興中酒情懷懶,滿眼黃花滿屋香。
聞道參軍,今日垂弧,勝如去年。正新頒藍綬,天香芬馥,初開黃牒,御墨新鮮。鼻祖登科,已逾百載,衣缽于今喜再傳。圖南事,看摶風九萬,擊水三千。官曹小試民編。有奕世甘棠在道邊。向樽前有興,細斟清醥,琴中得趣,緩拂朱弦。東觀酬書,西垣草制,此去掀騰好著鞭。應難老,信君家眉壽,自有篯山。
去國三千里,風波豈不賒。回思洞庭險,無限勝長沙。
投暝人家欲睡時,雨聲不斷水平池。回頭已過三江渡,醉看車中總不知。
古今圓月終須缺,死離悔輕生別。數米秤鹽,偎寒讓暖,耿耿此情難滅。行裝打疊。憶催起荒雞,出門波闊。細語丁寧,依稀心事尚能說。蓬萊方士漫覓,十秋經間隔,鑄憾成闕。爪去留痕,魂來除夢,怎夢近時都絕。年涯再閱。愿永懺情天,昆灰消劫。舊債才清,后緣休再結。
寂寂名園籠月地,溶溶皓魄照花天。尋春無事登山屐,卜夜疑乘棹雪船。植得瑤池琪樹滿,涌來碧海寶珠圓。空涵色象真成幻,寫入虛靈艷更妍。一片金波镕玉鏡,萬枝紫姹間紅嫣。冰魂漏永迷蝴蝶,芳夢宵深警杜鵑。皎潔不隨云影暗,妖嬈正浥露華鮮。如斯景物君能詠,想像香光我亦憐。
夷甫風姿滿坐傾,浚沖電目照人明。更拈秋水長天句,來映清霜十月晴。援筆而成禰處士,搖毫不盡崔廷評。若容跛鱉追高步,勿恤驅塵小作程。
梅憶故山仰瑞枝,筆枯難和樂天詩。門盈桃李懷歸早,誼托枌榆恨少離。廿載吳都添老病,一簾寒日寄鄉思。何當攜酒龍砂下,得遂瞻韓訪舊知。
雁門南渡路千盤,殘歷猶從馬上看。醉抱白頭燈影下,錦箏搊殺不成歡。逆旅相留慰苦辛,蕭蕭同侶二三人。笛中誰譜梅花引,已送江南十日春。檀槽鐵撥素絲弦,此技都夸三晉專。里耳只今貪小令,金元遺調漸無傳。城闕春潛雪盡融,誰家花勝出王宮。更寒緩下葳蕤鎖,元旦催傳進樂工。
北人不識江與湖,潴水為潭便稱海。金源十剎跡成塵,指點煙蘿果安在。空馀高柳繞坡陀。屋宇之外皆澄波。恍到江南水云壑,花時微病游人多。嗟余淮海遲歸楫,大難米貴長安日。六街車馬漲塵沙,白汗翻漿午曦赤。何期到此清吟魄,片云著意催詩黑。柳絲歷亂夕陽明,三兩沙鷗睡不驚。輦下才人半相識,招呼況具杯中物。酒酣興極憶家山,不安寒餓真癡頑。歸心日夜無時已,夢落蒼霞半江水。
遽往偶相聚,下簾人事稀。感秋那聽雨,聞杵屢催衣。得喪多士夢,行藏群雁飛。黃花期野老,須插滿頭歸。
雙金縷勝延嘉節,五綵為幡奉紫廷。春色漸濃人未覺,玉階楊柳半青青。
云嶺何年辟,揮鞭此日行。步高天轉近,眼闊景常清。勛業空前古,乾坤著大名。太平有幾相,屈指溯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