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鐵橋翁黃山畫冊 其二
扶松直上鱉魚背
太古苔花滑殺人
石筍干霄吹欲折
天風不惜玉嶙峋
扶松直上鱉魚背
太古苔花滑殺人
石筍干霄吹欲折
天風不惜玉嶙峋
扶著松樹直上鱉魚背,遠古的苔花滑得令人膽戰。石筍高聳入云似要被風吹折,天風毫不顧惜那潔白嶙峋的巖石。
鱉魚背:黃山景點名,因形似鱉魚背部而得名,以險峻著稱。
太古:遠古,極早的年代,此處形容苔花生長時間之久。
干霄:高入云霄,形容石筍高聳。
玉嶙峋:形容巖石潔白且突兀峻峭的樣子。
此詩為作者題詠鐵橋翁所繪黃山畫冊而作。黃山以奇松、怪石、險峰聞名,畫家通過筆墨再現其險峻之姿,詩人觀畫后以詩筆補繪,借詩句還原畫中意境,抒發對自然與藝術的雙重贊嘆。
全詩聚焦黃山‘險’與‘奇’的特征,通過‘扶松直上’‘苔滑’‘石筍干霄’等細節,層層渲染山之高峻與自然之力;末句‘天風不惜’以略帶調侃的筆調,更顯巖石堅韌之態,短小精悍卻畫面感極強,是題畫詩中再現山水意境的佳作。
病起見秋月,正當三五時。
清光應鑒我,幽思更同誰。
惜坐身猶倦,牽吟氣尚羸。
明年七十六,約此健相期。
宋杜詩題在,風騷到此真。
獨來終日看,一為拂秋塵。
古石生寒仞,春松脫老鱗。
高僧眼根靜,應見客吟神。
莫問無求意,浮云喻可知。
滿盈如不戒,倚伏更何疑。
樂矣賢顏子,窮乎圣仲尼。
已過知命歲,休把運行推。
南歸乘客櫂,道路免崎嶇。
江上經時節,船中聽鷓鴣。
春容含眾岫,雨氣泛平蕪。
落日停舟望,王維未有圖。
病起見閑云,空中聚又分。
滯留堪笑我,舒卷不如君。
觸石終無跡,從風或有聞。
仙山足鸞鳳,歸去自同群。
莫問閑行趣,春風野水涯。
千門無謝女,兩岸有楊花。
好鶴曾為客,真龍或作蛇。
躊躕自回首,日腳背樓斜。
長江春氣寒,客況櫂聲閑。
夜泊諸村雨,程回數郡山。
桑根垂斷岸,浪沫聚空灣。
已去鄰園近,隨緣是暫還。
莫問真消息,中心只自知。
清風含笑詠,明月混希夷。
壞衲涼天擁,玄文靜夜披。
善哉溫伯子,言望至公知。
形影更誰親,應懷漆道人。
片言酬鑿齒,半偈伏姚秦。
榛莽池經燒,蒿萊寺過春。
心期重西去,一共吊遺塵。
每到秋殘夜,燈前憶故鄉。
園林紅橘柚,窗戶碧瀟湘。
離別身垂老,艱難路去長。
弟兄應健在,兵火里耕桑。
此去清涼頂,期瞻大圣容。
便應過洛水,即未上嵩峰。
殘照催行影,幽林惜駐蹤。
想登金閣望,東北極兵鋒。
莫問休持缽,從貧乞已疎。
侯門叨月俸,齋食剩年儲。
簪履三千外,形骸六十余。
舊峰呵練若,松徑接匡廬。
豈敢言招隱,歸休喜自安。
一溪云臥穩,四海路行難。
瑞獸藏頭角,幽禽惜羽翰。
子猷何處在,老盡碧瑯玕。
賈島存正始,王維留格言。
千篇千古在,一詠一驚魂。
離別無他寄,相思共此門。
陽春堪永恨,郢路轉塵昏。
相思恨相遠,至理那時何。
道笑忘言甚,詩嫌背俗多。
青苔閑閣閉,白日斷人過。
獨上西樓望,荊門千萬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