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寓目
谷盡褒斜覺眼明,漢中如掌一川平。
封疆自昔多吞并,龍虎當年幾戰爭。
英主筑壇曾拜將,忠臣討賊舊屯兵。
雄豪一去無遺跡,惟見山高水自清。
谷盡褒斜覺眼明,漢中如掌一川平。
封疆自昔多吞并,龍虎當年幾戰爭。
英主筑壇曾拜將,忠臣討賊舊屯兵。
雄豪一去無遺跡,惟見山高水自清。
走過褒斜谷,視野突然變得開闊明亮,漢中平原像手掌一樣平坦,一馬平川。這里的疆界自古以來多次被吞并,當年多少英雄豪杰在此征戰。英主劉邦曾筑壇拜韓信為大將,忠臣諸葛亮舊日在此屯兵討賊。那些雄豪人物一去不返,只留下高山流水依舊清澈。
褒斜:即褒斜道,古代穿越秦嶺的重要通道,北起斜谷(今陜西眉縣),南至褒谷(今陜西漢中褒城)。
如掌:形容漢中平原平坦開闊,如手掌般一覽無余。
封疆:指疆域、疆界。
龍虎:比喻英雄豪杰,此處指歷史上爭奪漢中的各方勢力。
筑壇拜將:指劉邦在漢中筑壇拜韓信為大將軍的典故。
忠臣討賊:指諸葛亮以漢中為基地,多次北伐曹魏(時稱“討賊”)的歷史事件。
此詩當為作者途經漢中時所作。漢中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劉邦在此崛起、諸葛亮在此屯兵北伐,留下諸多英雄遺跡。詩人目睹漢中平原的開闊與山水的永恒,聯想到歷史上的征戰與英雄,觸景生情,寫下此詩感慨古今變遷。
全詩以“寓目”所見漢中地理形勝為引,回顧歷史上的征戰與英雄事跡,最終以“山高水自清”收束,突出自然永恒而人事代謝的主題,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是一首典型的詠史懷古詩。
短棹浮滄海,清詩滿翰林。幽人中夜泣,壯士百年心。白日人間盡,黃泉地下深。秋風歌楚些,山雨應猿吟。
年華當轉鳥,詩思更涂鴉。父子皆吾友,箕裘一舅家。人猶思嶺北,書不到天涯。莫作妻孥計,浮生日易斜。
睿思閣下瑣窗幽,百寶明珠絡翠裘。內署傳宣來準備,大廷盛宴先初秋。
元日光煙濕翠微,意中春在百峰飛。江流就我舒新色,劍氣沖牛發舊輝。澤鳥連群喧水際,梅花疏影靜柴扉。陽和此歲知多少,獨向東風問瘦肥。
不識梅花不識詩,空將色相較銖錙。美人立盡黃昏月,細看枝枯葉脫時。一日微陽積一分,看看積得一陽成。夜來迸出梅花里,天地初心只是生。羅浮仙子月中歸,三疊誰歌絕妙辭。便是梅花難著筆,老逋只有七分詩。風味酸寒冰齒牙,誰知煙雨送詩家。刪前不是無題品,未有文章說到花。白鶴峰頭著縞衣,醉騎鶴去幾時歸。蠻詩數首傳誰相,寫出杭州玉雪妃。
自君之出妾如何,隨意詩人為琢磨。三句五言吟易得,居然樂府入聲歌。
塞花原草度交河,往日曾隨鳳輦過。一自翠華消息斷,空將遺恨寄云和。
云散山連晴碧,江空樹倚高秋。天外歸舟何處,山中十二層樓。
綠鬢相攜御軟風,珠塵粉霧月朦朧。水燈浮過南橋去,卻被殘冰礙□紅。
方正賢良舉應召,鳴鐘伐鼓耳嘈嘈。和羹調鼎民知味,何累公卿盡代庖。
陰陽舛錯,亦孔之遌。斤斤其月,有星薄之。嗚呼天高高在上,意安若兮。
聞道稽山好,千巖秀色分。樹連秦望雨,帆入鏡湖云。高臥留安石,能書憶右軍。崇虛猶似昔,還可問鵝群。
戲弄扁舟泊宅村,卻尋三徑筑茅墩。云邊此意真誰解,剩作新詩與細論。水檻新開似浣花,傍溪須更作浮槎。祗應屢費王弘酒,時要清樽對落霞。不惜囊錢信手空,荒田卻擬望年豐。天公可是憐風月,判遣詩人一例窮。盧橘楊梅已及時,我歸先自在前期。平生不作宣明面,浪愧將軍建鼓旗。
殘鐘湖上月,杳杳落層岑。曉色散為水,秋聲聚作林。閑來曾不慣,幽處每相尋。叢桂南山下,晴香一徑深。
幕府千山薊北青,朗陵賓客夜充庭。即今無恙荀文若,著膝猶堪當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