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圖應制
九秋霜景凈,千門曉望通。
仙游光御路,瑞塔迥凌空。
菊彩揚堯日,萸香繞舜風。
天文麗辰象,竊抃仰層穹。
九秋霜景凈,千門曉望通。
仙游光御路,瑞塔迥凌空。
菊彩揚堯日,萸香繞舜風。
天文麗辰象,竊抃仰層穹。
深秋九月,霜后的景色明凈,清晨從宮門遠望,視野暢通無阻。皇帝出游,光彩映照御道,那吉祥的佛塔高高地矗立在天空。菊花的色彩在這美好的日子里閃耀,茱萸的香氣環繞著如舜帝時的和風。天空的景象與這良辰美景相輝映,我私下里歡喜雀躍,仰望高天。
九秋:指秋季,秋季約九十天,故稱“九秋”。
千門:指宮門,也可泛指眾多門戶。
仙游:這里指皇帝出游。
瑞塔:吉祥的佛塔,指慈恩寺浮圖。
迥:遠,這里形容塔高聳。
菊彩:菊花的色彩。
堯日:比喻圣明之時。
萸香:茱萸的香氣。
舜風:指舜帝時的德政、教化之風。
天文:指天空的景象。
麗:附著、依附,這里有輝映之意。
辰象:指日月星辰,也可指良辰美景。
竊抃:私下里拍手,形容暗自歡喜。
層穹:高天。
應制詩是臣子奉皇帝之命所作,這首詩可能創作于重陽節,皇帝帶領大臣們登上慈恩寺浮圖,詩人奉命作詩。當時社會可能處于相對穩定繁榮的時期,皇帝出游登高賞景,臣子們通過詩歌來歌頌皇帝和盛世。
這首詩是典型的應制詩,主旨在于歌頌皇帝和當時的盛世。其特點是語言華麗,意象豐富,營造出宏大祥和的氛圍。在文學史上,應制詩反映了當時宮廷文化和文學創作的一種形式,具有一定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暈碧裁紅點綴勻,
一回拈出一回新。
鴛鴦繡了從教看,
莫把金針度與人。
元顏驚代杰,
精爽結靈云。
運屈英雄力,
山垂琬琰文。
皇圖天自遠,
世變雪徒紛。
倚杖看碑客,
悽然仰德芬。
百子飄香八十一,梅花舊徑小三三。
情波識浪生應定,夢峽啼湘弱未諳。
龍佩贈人當息壤,蓮燈轉盡上層嵐。
紅巾自拭傷離淚,青鳥何因更一銜。
湖南清絕有長沙,江市悠悠郭外斜。水合三湘開浦溆,山連五嶺散云霞。鷓鴣疏雨黃陵廟,鵩鳥殘陽賈傅家。且喜登臨窮勝觀,不須懷古重興嗟。
江城卑濕少塵埃,霽景風煙四望開。水接洞庭從北去,山連衡岳自南來。悠悠八翼陶侯夢,落落千年賈傅才。自昔為邦多故老,總留風節使人哀。
名郡前賢是舊游,我來回想興悠悠。少陵幾醉樽中酒,子厚重題驛畔樓。岳麓云霞常帶雨,洞庭波浪遠涵秋。為邦誰似朱夫子,道與湘漓晝夜流。
明時持節按湖南,澤國風煙到自諳。客舫盡應依水市,人家多是住山嵐。三苗已見華風遠,五嶺應知圣澤覃。廊廟只今登俊彥,不勞詞賦吊湘潭。
四合峰巒隱似環,
孤城莽莽萬里閒。
連朝積雨蛟騰壑,
滿路腥風虎過山。
聚散頻驚嵐瘴重,
卷舒翻羨嶺云閒。
不堪景物炎荒異,
何日天涯放棹還。
鳳凰春色倚匡廬,
歲暮逢君此卜居。
蜀郡依嚴非杜甫,
臨邛訪吉豈相如。
指南漫說文章在,
虛左誰云禮數疏。
此日予歸君赴闕,
可能無夢到樵漁。
柳眼窺波綠
豈是人彰目
思量也大奇
響應如虛空
北窗枕簟稱高眠,
沉水還須起篆煙。
老子平生無長物,
殷勤分送敢論錢。
風前密密復纖纖,威發枝頭夜更嚴。始信梁園多白燕,應知北地少紅鹽。充腸舊種長腰芋,煖腦新興厚帽檐。怪殺天公能戲謔,梅花開滿萬松尖。
誰愛瓊林數點鴉,灞橋驢背洛陽車。泠泠行觸風前絮,緩緩歸看陌上花。玉佩金魚將換酒,綠蓑青笠正浮家。分箋客斗新詩句,七步應輸手八叉。
城郭人民故宛然,欲棲珠樹去翩翩。初疑帶箭還山早,正值銜書赴隴年。蕙帳寂寥零夜露,松巢搖落冷朝煙。竟無別語留華表,魂斷衡陽紫蓋前。
碧山學士近巖居,聞說周旋為簡書。忽訝九皋聲久寂,方知千歲語還虛。華陽瘞處遙為伴,緱嶺歸期倘告余。惆悵蒼苔留足跡,群鳧乘雁總紛如。
我行京西三百里,
日望燕臺歌易水。
春風著眼到房山,
不放黃塵吹馬耳。
煙嵐護雪不肯銷,
層峰相揖如相招。
千金枉購尚書畫,
何如平地橫生綃。
晚來頃刻巖姿變,
急雨漫山颯銀箭。
斜陽一抹亂青紅,
似與詩人供戲幻。
胸中丘壑句傳神,
聞道劉公下筆親。
太華中峰五千仞,
人間何地卜東鄰。
藉甚家聲杜小冠,
公侯袞袞照門闌。
培風小作湖山隱,
九萬扶搖正好看。
莫道秋容冷淡加,
秋英風露勝春葩。
拒霜巖桂休相遜,
占得開時各自花。
端居俄換歲華三,
荼苦于吾若薺甘。
照影菱花驚雪白,
強顏柏葉借春酣。
人間擾擾多岐路,
圣世悠悠欠指南。
一穟黃云晴晝永,
叩門誰辨與同參。
嬌云含靚雨。正金明池邊,潤回芳礎。十里風荷,繞苑墻西望,翠深銀浦。綽約紅衣,頻問訊、韶年三五。半晌陰岑,又綺日籠金,盡收綃霧。
休更憐儂心苦??雌纷只ㄩ_,綠幡低護。潤臉融酥,照玉波如鏡,晚霞娟楚。笑倚三妃,渾不似、湘天風露。愿借紅房十丈,雙棲翠羽。